WORDTOWORLD语词即世界,阅

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WORDTOWORLD/这就是你抵达世界的方式

应“书香天山”发起人陆开武兄之邀,给《新晨》杂志写了篇读书笔记:读吧,让生命发光!

读书到底意味着什么?从前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小的时候只是觉得书好看,能把我带到另外一个世界,那是一种奇妙的旅程。及至长大,藏的书越来越多,根本看都看不完,又开始在想这些书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句话说得好: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原来的理解是藏书太快而读书太慢,及至做了《塔里木河》《伊犁河》《松花江》等几条河流的纪录片后,忽然想到这藏书读书正如河从山出,没有山所积累的势能,就不会有河所流动的能量。其实,不要怕书读不完,书堆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势能,逼着你去阅读和思考,逼着你成为一条河。

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这条河里的一朵浪花。

每一朵浪花,都推动我们向前,让我们梦想成真。

1、《小灵通漫游未来》:想象力的可贵

说起梦想成真这个话题,我能想起来最初的故事是叶永烈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我当时年纪很小,还在上小学,不知从哪里得来了这么一本书,一打开就放不下了。那效果简直是排山倒海一般,一下子把我拉到未来,那是一个“绝对不可能”的美丽新世界。

比如,那本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小灵通”的小记者,他因为偶然的机遇,得以去未来市漫游,看到了许多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他去的那个“未来世界”,乘的是能飞起来的“原子能气垫船”;手腕上戴的是可以即时收看节目的“电视手表”;可以开着飘行车到电影院里去看“环幕立体电影”;老爷爷下棋戴的是可以嵌在眼睛里的眼镜;农场在未来市改叫农厂,在巨大的玻璃温室里,用工厂化方式生产农产品,一个月可以摘一次苹果,半个月可以收一次甘蔗,十天可以收一次白菜和菠菜,还有比脸盆还大的苹果,像南瓜一样的橘子,以及像张圆桌面那么大的西瓜……

这些事情在今天看起来大多不再稀奇——从上海至宁波,从深圳到珠海,每天都有“飞翔船”往返;小灵通手腕上戴的“电视手表”,如今也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智能手表,不仅能看电视,还能测量你的各项身体指标;小灵通在未来世界乘坐的“飘行车”,不仅能在地面行驶,而且能够在空中“飘行”,这不就是上海进博会上出现的“会飞的汽车”么?那个“环幕立体电影”更加不是问题,把车开进电影院,坐在车里看电影,似乎已经实现很久了;至于那些工厂化生产的农产品,早些年我们就已经可以不受季节限制而吃到各种水果了。

《小灵通漫游未来》里还有许多科学幻想尚待实现——比如,天气完全由人工控制,晴雨随意,天听人话;天空上高悬人造月亮,从此都市成了真正的不夜城;家家都有机器人充当服务员,让人能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人的器官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调换,从此人可以长生不老……

所有这些幻想,按今天的发展来看都终将能够实现。可是,你知道吗?《小灵通漫游未来》那本书写于年,那一年我只有5岁,所有这一切按当时的眼光来看多么不可思议!可以说,正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珍贵,也让我知道了想象力才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根本动力。

2、《孤筏重洋》:行动力的重要

第二本书,是挪威人海涯达尔写的《孤筏重洋》。在我看来,它证明了行动力的重要。

“有时你发觉自己的处境异乎寻常。你是逐步地、十分自然地走进去的,一旦置身其中,你突然惊奇起来,质问自己究竟怎么会弄到这步田地……”

《孤筏重洋》一书就是这样开始的。作者原来是研究动物学的,但当他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调查研究时,却从那里的文物遗迹、民间传说以及太平洋上的风向潮流等各方面,发现了种种可以实证的迹象,使他认为群岛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在第五世纪时从南美洲飘洋过海而去的。

但是,当时的南美洲还处在石器时代,海上交通工具只有简单的木筏,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乘风破浪的大船。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他的说法不对。最简单的原因是:人类不可能乘坐简陋的木筏,横渡整个太平洋,安抵彼岸。

不管别人怎么看,海涯达尔坚决相信自己的猜想是对的:木筏是一定可以横渡太平洋的。为了证实他的理论,他便排除千百种困难,约了五个同伴,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样式,造了一只原始的木筏,在年4月从秘鲁漂海西去。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这一切是可能的,这一切也是能够实现的。

于是,他们经受了各种生活上的折磨,战胜了太平洋上的惊涛骇浪,遭遇到很多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险遇,也经历了许多奇趣横生的境界。终于,在漂流了三个多月后,他们横渡了多海里辽阔的太平洋面,到达他猜想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岛上。

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远航,被公认为我们当代最勇敢的壮举之一。因此,这本书是那种真正的书。但我想要说的,是这勇敢的心所带来的启示——

正如诗人荷尔德林写过的那样:“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勇敢的心灵像从前一样/去造访万能的神祗/而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与其孤身独涉,不如安然沉睡/何苦如此等待,沉默无言,茫然失措/在这贫困的年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你瞧,诗人的出现带来了一种命运感:那就是用行动去证明想象。而这也是所有诗人的命运,一旦打制好了出海的木筏,便一去不返,穿越命运的惊涛骇浪。有时感到孤独,有时又心生恐惧,像所有那些被时光镌刻在路上的人一样,他也要成为道路的一部分,成为道路的前方。

诗人是一些勇敢的人,因为他们选择的是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并且听从于“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们歌唱”的使命。在灵魂深处,他们都经历着严峻的考验。苦难与抗争、沉醉与狂喜……这冰火两极构成了他们动荡难测的一生,而他们的一生就是一场伟大的行动。

所谓“孤筏重洋”,就是“JUSTTODO!”。

3、《我们读诗少年派》:感受力的珍贵

第三本书,是我自己主编的《我们读诗·少年派》这本书。

看过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少年,都要经历属于自己的奇幻漂流。

年5月,我在杭州湖畔居发起成立了“我们读诗”这个活动。在“我们读诗”的介绍里,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WORDTOWORLD,语词即世界,书写即远行。如你所知,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求知方法,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先“观世界”,才可能拥有“世界观”。走走停停,丈量大地,发现美好,才是我们视之为最理想的人生。

一位北欧诗人说:我们总习惯仰望星空,却忘了脚下这块土地,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星星。

没错,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诗意世界。这也正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故事有两种讲法,一种梦幻而美好,一种真实却残酷,看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心中有诗的人,或许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美好的一面。

那么,在一个人刚刚长成之时,由诗出发,游历世界,来一段“奇幻漂流”岂非好事?

年,我有幸成为“杭州大使环球行”中的一员,用三十天的时间环球一周,穿越三个大洲七个国家八个城市两座小岛。正是在那次环球之旅中,我惊喜地发现,每座城市其实都活在一句诗里,每座城市都是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

比如,杭州就活在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里,而巴黎则是米沃什的“去向众人艳羡的世界之都”,雅典就是卡瓦菲斯的“没有比这更好的城市”,威尼斯是里尔克笔下的“这座城已不再飘浮,像鱼饵一般/捕捉所有冒出水面的白昼”,日内瓦则有博尔赫斯的“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而纽约则有金斯伯格的“美国,我给了你一切可我却一无所有”……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杭州就与那些伟大的世界级城市拥有了共同的诗意背景,也让这座城市在诗文传统中更具魅力与品位。古往今来,杭州都以西湖闻名天下,但西湖之美并非全在—山水风景,而在于千百年来那些有关西湖的诗篇。曾经,我和女儿行走在西湖边时,她忽然像发现了一个秘密似地叫了起来:“爸爸,我发现很多诗都是在西湖边写的呢!”

是的,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张岱到戴望舒,杭州从来都是一座诗歌之城。苏东坡看过的山水我们今天亦在观看,戴望舒走过的雨巷我们今天仍在穿行,那些山水与街巷激发的诗情需要我们今天重新书写。

由是,在杭州这座最具中国经典意象的城市,我发起创立了“我们读诗”活动,我想用诗意把经典中国嵌入我们的记忆。

有人曾经问我:在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诗真的还有人在读吗?

还有,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诗写诗?诗到底有什么用?在中考、高考作文都明确表示不允许写诗的前提下,我们又为什么要鼓动被学业重压的孩子们去触摸诗意?

有这样一段精辟的回答,言简意赅,记忆深刻,几乎讲明白了所有道理:“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肯定吃过很多食物,现在你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你的骨头和肉。”

没错,那些我们读过写过的诗也许根本就是无用之物,但它们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满充盈,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那是一份超越时空而来的珍贵礼物,让我们在某些稀有的时刻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所谓的好诗,就像寒夜里的一束光,既能煨心又照亮身前的道路。

而且,诗在我们这个国度并非稀有之物,而是每个人共同拥有的文化记忆。从小学到高中,整整十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就超过了一百首。这样的诗歌普及程度,在全世界的语文教育里都属罕见,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诗的基因。

行走需要动力,奇幻需要想象。正是出于此种考虑,“我们读诗”团队从三年多时间里推出的一千多期节目当中,精选了首适合给孩子们读的诗,郑重命名为《我们读诗·少年派》,交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少儿分社结集出版。诗歌文本之外,我们还专门为每首诗都配备了解读点评以及朗读音频,意欲从内容与声音两个方面引导孩子们更容易进入诗歌之境。

一直以来,我都记得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忠告:“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灾难。”他的意思是说,不要在阅读上低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每个孩子都有着成人所无的“开天眼”神通,他们会有一种最自然而然的通灵本领去感知这个世界。

那么,去读诗吧!去想象,去行动,去感受!

一切,因读诗而有所不同。

可以在这里买书,以上三本都有

听他们读诗

诗人叶舟丨诗人杨炼|诗人西川|诗人潘洗尘

老树画画丨台湾歌手杨宗纬|诗歌传唱人蒋山

中国美院刘丹|鲁大东丨台湾师范大学何怀硕

财经作家吴晓波|科技园创业服务爱好者彭涛

浙江卫视主持人秦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

杭州旅委主任李虹|浙江语文特级教师杨明明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丨杭州图书馆电影分馆天明

杭州玉皇山崇明道长|杭州径山禅寺法涌师父

用最诗意的声音,唤醒最中国的记忆

主编:陈智博

出品人:徐荣培品牌支持:TOMIC特美刻

编辑:生力军新媒体小组

艺术总监:赵艳华

电台监制:熊丽电台主播:新凯

读诗片头:秦原音乐顾问:莫若铭

媒体伙伴:杭州之声

协作单位:人民摄影、杭州图书馆、杭州知联会

杭州市作家协会、杭州旅游形象推广中心

浙江图书馆文澜朗诵团

法律顾问:观韬中茂(杭州)律师事务所麻侃

知识产权:杭州市版权保护管理中心

读诗投稿:poem

arrmedi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etiansc.com/csfz/13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