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工院的读书周

嗨~来自山工院的好书们拍了拍你,山工院特此推出了读书周活动,这一期小编主要为你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让我们看看究竟有哪些好书值得一读吧!

1.《活着》:

余华

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2.《少有人走的路》

M?斯科特?派克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3.《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这本书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暴民理论”,颠覆了人们对群体的通常认识。

首先,群体是一种新的生命体。当不同的个体聚集成群体,就仿佛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性格、情绪、行为模式。

第二,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理性,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变得盲目、冲动。他会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第三,群体冲动、易受暗示,容易变得情绪高涨甚至激愤。暴徒们会因为成了群体的一员而感到力量无穷,不允许自己的任何愿望受阻。

第四,群体类似于动物,群体需要驯养。想要影响一个群体,而不被群体影响,就需要用类似催眠的方式进行掌控,也就是使用暗示、断言等方法。

本书预见了20世纪的心理学和政治学发展,书中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罗斯福、戴高乐等学者和政治人物,被弗洛伊德誉为“当之无愧的名著”。

4.《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塔拉韦?斯特弗

是美国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所写。塔拉·韦斯特弗(TaraWestover),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年她因为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这本书是塔拉的自传,真实地回顾了她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家庭的宗教信仰以及家人的观念行为对她产生的影响,以后后来通过大学学习,一点一滴对于自己过去的环境、信仰和心理进行反思,最终摆脱了旧的身心桎梏,在教育和反思中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在痛苦的涅槃中获得了一个全新自我的过程。

塔拉个人的成长故事,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一本成长的励志书籍。只有当你读完这本书,你才会发现,书的内涵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励志书的范围。刚开始读,你会以为这是一本小说,但实际上是作者用非常严谨的态度写的一本自传,而最终传递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自传的范畴。在每一句文字你都能够读懂的背后,蕴含了可以让你可以无尽思考的深刻。

就像书中讲的一个故事:塔拉一家曾救助过一只野生的大角猫头鹰。这个受伤的野性生灵发现自己被囚禁,险些将自己拍打致死,于是他们只好将它放生。塔拉的父亲说: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们在一起更好。它不属于这里,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

5.《中毒的爱》:

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

在这部振聋发聩的心理疗伤经典中,苏珊·福沃德博士指出现在很多的父母已经“中毒”:控制子女、言语虐待、身体虐待等,这些行为无意间深深伤害了子女,甚至很多人至今还无法走出这种伤害的阴影。苏珊结合自己多年家庭心理治疗经验,通过大量的经典案例分析了中毒的父母的种种症状,讲述危害,分析原因,指出对策。帮助受过或者仍然在承受中毒的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治愈童年的创伤,重塑全新的自己。

6.《接骨师之女》:

谭恩美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自年发表成名作《喜福会》以来,早已超越了一位少数民族或者流行小说家的身份,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一流大作家之一。《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她自传性最强、表现华裔移民母女关系最为深入和感人的巨作。

母亲茹灵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为了防止遗忘她将自己的身世和家族秘密记录在案;女儿露丝是为代人“捉刀”的作家,在与男友同居十年后正陷入感情和事业的低谷。母亲的讲述使我们见证了北京郊区一个制墨世家的兴衰,北京人骨的发掘,一位接骨大夫的女儿,即茹灵生身母亲的惨烈遭遇,以及茹灵姐妹如何于国仇家难之中幸存下来,又如何先后抛下过去的种种伤痛,最终来到美国的坎坷经历。女儿在读了母亲的记录之后,才理解了母亲的过去,得以明白母亲性格中种种的别扭与为难,于是谅解了母亲早年对自己的伤害,反省了自己年少青涩时犯下的种种错误,也因此更加深层地挖掘到自己性格之中的问题,与母亲,与男友的关系也最终都得到和解。而有了先人的指引,露丝也得到了动力,放下代人“捉刀”的工作,开始执笔为自己,为亲人创作,讲述她们的故事。

7.《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KnowYourself主创们

中国最头部的泛心理学平台KnowYourself写给年轻人的答案之书,用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帮你解析困境背后的心理成因。已经成年了,却总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成年≠长大,生活出的难题,不会因为年龄增长而消失。亲密关系、情绪管理、自我成长......长大的过程里,有太多难关需要度过。成长不容易,KY陪着你,不要怕,你会学会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大人。

拥有在国内最全面、最专业的心理学内容体系,主要聚焦原生家庭、情绪管理、自我发展、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六大板块。以帮助青年人自我探索为己任,希望联结最大的力量,支持青年人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努力在全社会倡导以“身心健康”取代“身体健康”的新健康观。

8.《孤筏重洋》:

托尔?海雅达尔

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太阳神——康提基带领自己的部族,从大洋东岸乘坐木筏,追随太阳移动的方向,飘洋过海,来到他们现在定居的地方……受此启发,挪威人类学家、探险家托尔·海尔达尔和五名伙伴坐上一艘以太阳神康提基命名的原始筏木木筏,从秘鲁出海远航,横渡太平洋。航行途中,他们经历了众多的艰难和困境,想知道后来他们成功了吗?那就一定不能错过本书啦!

9.《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10.《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

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11.《我与地坛》:

史铁生

这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12.《锌皮娃娃兵》:

阿列克谢耶维奇

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用细节记录战争的残酷本质,“只有完全绝望的人才能对您讲出一切。除了我们以外,很多事都没人知道。真实太可怕了……”故事讲述了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13.《光荣与梦想》:

威廉曼切斯特

光荣与梦想:-年美国社会实录》是美国的一部继代史,勾画了从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etiansc.com/csfz/138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