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西兰怀特岛火山喷发,新西兰似乎有点不大平静了。但作为不少人心中“诗和远方”,新西兰还是一直在旅游国家的热度榜上数一数二。今年7月1日,新西兰开始向外国游客征收起了每人35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元)的游客税。据称,这笔钱将用于新西兰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提升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新西兰瓦纳卡湖/图虫创意
曾经到新西兰留学半年的老艺术家第一反应是——“这个倚靠着旅游业发家致富的小透明国家,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飘了?”但转念一想,对于这个早就全民“佛系”的国家,为了自己一方干净整洁的天地,征收游客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反正,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就在这儿,我们要日日可及,至于你们嘛——爱来不来。△新西兰,长白云之乡/图虫创意
新西兰:
我就是我,
是和澳大利亚不一样的烟火
提到大洋洲,很多人可能都只会想到澳大利亚,但对于澳大利亚旁边的新西兰,却总是有意无意将它忽略遗忘。不止我们中国人这样,世界人民也很少有记得澳大利亚这个“小邻居”的。我的一个美国同学就打趣道:“看它们国旗这么像,有时真的以为他们是同一个国家!”△你能分得出来吗?/Newshub
因此,要惹怒一个“奇异人”(Kiwi,意为新西兰人)很简单。你只需要一本正经地问他:“你们新西兰,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州吗?”这时候,尽管他已然怒火中烧,小拳头攥得紧紧的,但依然会礼貌而又不失尴尬地和你解释道,“亲,我们新西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哦!”△我在这里哦!
也不怪世界各地人们容易将这两个国家混淆。毕竟,大洋洲有点名气的大国也就这么两个。在历史上,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新西兰确实曾经属于过澳大利亚。它们也共同分享着一战时“澳新军团”的痛苦与荣光。即便到了和平年代,作为大洋洲“唯二”的大国,他们也是在风云变幻的世界里惺惺相惜的一对“难兄难弟”。为了抱团取暖,澳新两国总理定有半年度定期互访机制,安全和经贸关系密切。上世纪末,两国更是签署了跨塔斯曼海协议。在这个协议下,两国公民间的互相流动基本没有限制。△澳新军团日/TheIndependent
但简单粗暴地将Aussie(澳大利亚人)和kiwi等同,却非常不恰当。他们虽然“住得近”,但不仅英语口音千差万别,文化和性格上也非常不同。△国际旅游网站Big7Travel将新西兰英语评选为“最性感英语口音”
澳大利亚人神经大条、粗犷率真,在家里的任何地方随便扯上个毯子就能躺着睡。新西兰人满满仪式感,不仅喜欢自己修理草坪、装修房子,还时不时文青感十足地对眼下的美景感叹一句“我家真美,我真幸福!”相比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更精致、更懂亲近大自然。他们追求生活质量,享受生活,生活节奏较缓慢,心态比较平和。△新西兰人的生活方式自然又精致/content.professionals.co.nz
更何况,对于这个在政治、历史、语言上都和自己相仿的国家,新西兰人其实很“嫌弃”。在新西兰人眼中,澳洲人“神经大条”“没文化”“罪犯多”“橄榄球打的没自己好”“蜂蜜质量没自己高”……反正,相爱相杀就对了。新西兰的橄榄球打得是否比澳大利亚好我不清楚,但全黑队(新西兰橄榄球国家队)赛前那标志性的毛利战舞,倒是比在澳大利亚一直被打压的原住民文化要来劲得多。△全黑队/RugbyWorldCup
很多人以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原住民属同一种族,但事实并非如此。澳大利亚境内的原住民,大多是土著人(Aboriginal),包含了非常多的地区族群。他们的语言、文化和习俗都不尽相同。而新西兰的毛利人(Maori)同属南岛语族波利尼西亚人,都属于毛利民族。在血缘上,他们甚至与东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毛利小孩/cnn
部分研究认为,毛利人的语言、传说、传统建筑与台湾阿美族很类似,他们同样是使用南岛语系的南岛民族,毛利人的基因中也显示有东亚基因。正因如此,近年来不少毛利人还远赴台湾、跨海寻根。不同于在其他国家受到压迫或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新西兰政府对毛利人的语言、文化有很高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且给予他们极好的福利。这也让毛利文化在新西兰蓬勃发展,渐渐成为国家名片。老艺术家初到新西兰时,就读的大学还给我们这些外国学生安排了学唱毛利歌,参观毛利Marae(毛利建筑,意为聚会点)的活动。突然倾巢而出的毛利青年,赤裸着上身,边跳着“Haka”(哈卡)战舞边吹眉瞪眼,时不时伸出长长的舌头。△年,上海世博会,新西兰毛利人表演/图虫创意
哈卡舞,原本是毛利人在开战之前恫吓敌方的舞蹈。时至今日,哈卡舞逐渐变成了一种表演形式。节日聚会可以跳,欢迎来宾可以跳,比赛开始可以跳,红白喜事也可以跳……反正,只要你想,就可以跳起来。△来欣赏一段婚礼上的哈卡舞
所以,你经常会在新闻里看到新西兰橄榄球全黑队或者新西兰国家篮球队在赛前给对手跳哈卡舞。或是他们在某个葬礼或者婚礼上像快闪一样即兴跳起来。毕竟,哈卡舞,可以说是每个新西兰人,尤其是男孩们的必修课。△图/TheSpinoff
在新西兰,你既能经常接触到毛利习俗和建筑,还经常能接触到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你会发现,很多地方的指示牌都有着英语和毛利语双语指示,有些地方甚至只有特定的毛利语名。而不少学校、政府机构、医院等公众场所都被设计成仿毛利建筑,在路边或者山上突然看到一尊尊立着的毛利神祗,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内的Marae/VictoriaUniversityofWellington
遗憾的是,尽管毛利人在新西兰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其文化也保存的较为完善,毛利语更受到了新西兰国家法律的承认。但由于历史上毛利人被白人长时间地同化和压迫,现在只有不到一半的毛利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毛利语,许多毛利小孩更是已经不会讲毛利语了。佛系新西兰
普渡你我他
新西兰人的佛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由于处于地球村的“偏远郊区”,这个长得像“被啃了一半的羊排”的国家,经常被世界地图和地球仪遗忘。憋屈的新西兰人只能各相“奔走呼号”,制作网站、视频、广告呼吁世界人民记住自己。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甚至亲自出马拍了条“在地图上找到新西兰”的宣传广告。但你知道的,收效甚微。△来自新西兰政府的官方吐槽
时间长了,kiwi们也不再挣扎了,忘了就忘了吧,反正我们也不care!靠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满山遍野的牛羊而生活得有滋有味的新西兰人,虽然嘴上吐槽自己存在感低,但其实他们也确实不怎么在乎。能远离世界政治中心,现世安好,岁月静好,简直求之不得。△新西兰奶牛/图虫创意
真正的有钱人,往往都是低调的。新西兰虽小但富,年其人均GDP达到四万多美元,是中国的四倍多。一开始,这个南太平洋的岛国依仗着人少、环境好、远离战火的优势,凭借畜牧业起家。后来,因为能抱上英国这条“大腿”,新西兰成功地从农业经济转型到工业化的自由市场经济。在被世界遗忘的同时,新西兰人也学会了遗世独立的精神——无心在政治场上分一杯羹,但我要做好自己。△皇后镇的黄昏/图虫创意
年,新西兰政府更是不再以发展GDP为目标,而是考察社会福祉,新的财政预算案将以幸福指数来编制。简单来说,这个国家首创性地将国民幸福感作为衡量“国家成功”的方式。今年五月,新西兰政府就正式公布了第一份的幸福感预算案,将财政支出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流浪汉救助等等。幸福感的获得更来源于“人人平等”的理念。从过去世界上第一个允许女性投票表决的国家,到现在第一个允许男兵化妆的国家,他们在安静地开创着历史。△图/Newshub
年,新西兰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上最清廉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第八位最幸福的国家,在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16位的国家。新西兰人连睡觉质量都世界第一。81%的新西兰人保持着高质量的睡眠,这使得新西兰在全球睡眠质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一。澳大利亚以80%的支持率紧随其后,芬兰以79%的支持率位居第三。这个远离喧嚣大陆的小国,凭借着先进的教育、生活理念、福利制度,以及爆棚的幸福感,成为了世界各国移民心尖尖上的一块宝地。不仅欧洲人来,亚洲人来,就连已经认为自己居住在全世界最好国家的澳大利亚人,也有28%视新西兰为最理想的移居国。△图/YouTube
但基本所有抱着“幸福幻想”来到新西兰的人们,都会经历一次次“幻灭”的过程。毕竟,新西兰人的幸福感,虽说也离不开完善的社会福利,但更多的,其实是靠着“主动随缘”的心态!寒冷天气菜价上涨?不要紧,我后院的蔬菜尽情给你采摘——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公交“NotInService”(无服务)?不要紧,我再等个一小时后的下一班——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随缘”公交/rnz
孩子太野太调皮?不要紧,娃啊,吃土滚地,尽情撒野吧——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天气阴晴不定?不要紧,我上身帽衫下身短裤加赤脚——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赤脚才是真kiwi/flickr
当然了,沧海孤岛也不可能完全与世无争。年3月15日,震惊世界的基督城(克莱斯特彻奇)枪击案让本来与世无争的人们也开始发觉:原来在各种极端主义暗流汹涌的世界,我们这个一直自诩“平等、安全”的国家也不能幸免于难。△基督城大屠杀发生后,新西兰宣布禁止军用半自动枪/abc
51条生命在这场新西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屠杀事件中消失。凶手的网络直播,也让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在桃源里的人们,亲眼目睹了多元社会下的极端思想和安全隐患会造成怎样的恶果。在各方势力和思潮涌动的当今世界,偏安一隅的小透明也无法置身事外。△图/abc
在地震和大风中独自美丽
老艺术家在新西兰的日子,是一段逐渐“村化”的经历。尽管住在首都惠灵顿,但不到半个月,我就禁不住天天跟朋友抱怨“生活真的好无聊好无聊啊”!在新西兰,即便是在最大城市奥克兰,繁华程度依然不及国内大城市的十分之一。△奥克兰/unsplash
而我所在的首都,其实是个市中心只有三条街,大部分商店超市在天黑前就会关门的“惠村”。△惠灵顿/图虫创意
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夜夜笙歌,只有满眼的蓝天绿地,白云彩虹。好山好水好无聊,可以说是形容新西兰最贴切的句子了。但美得窒息的新西兰,却不是上帝眷顾之地。△因地震被拆除重建的基督城大教堂/CNN
作为岛国,这里地震频繁、风力强劲。四五级地震是家常便饭,六七级地震也无伤大雅。再加上这里动辄上十级的,能将人掀翻的大风,也让新西兰人培养了过硬防御能力,人人一件Kathmandu(新西兰户外运动品牌)冲锋衣,已经是标配。△新西兰街头随处可见Kathmandu门店/Newsroom新西兰人人皆佛的现象再次体现——出门带伞没有用,地震你也死不了。在大风大浪面前,“心如止水”方为上策。从小没怎么经历过有感地壳运动的老艺术家就长了回见识。我有次趴在学校图书馆里睡午觉,被剧烈的摇晃感中惊醒,抬头看见发现周围的学生都淡定学习,以为自己只是做了个噩梦。直到一名校工走过来询问我们有没有受伤的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刚刚发生了6.8级地震……然而,一切如常,无人惊慌。△新西兰阿卡罗瓦春夏风光(打橄榄球的新西兰人)/图虫创意
对于不可抗的自然,新西兰人已然习惯适应,甚至还有点乐在其中。当我第一次顶着十几级大风和大雨艰难向学校行进时,惊异于幼儿园的小孩们正在风雨中快乐地光脚玩耍。“这儿的风啊,吹不倒你!”房东太太揶揄道。后来,我也学会了在狂风暴雨中怡然自得。△“被吹起”的惠灵顿城市标志/tribune
这是新西兰人的处世哲学——不管世事如何,我独自美丽就好。外面的世界很大,享乐很多,但永远不及家乡的宁静小城。在这里,生活不会有很多的竞争和挑战,节奏不紧不慢,天气的温度刚刚好,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可以期待和预料的。想社交的话,可以在超市与熟人唠唠嗑,也可以晚上去小镇上唯一一间酒馆和三两知己吐吐闷气;想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坐在海边喝杯新西兰馥芮白……△享受户外的水边惠灵顿/图虫创意
在这里,人们有时间装点自己的房子、陪伴自己的孩子、过好自己的日子。在这里,生活终于能被称为生活。我还记得,房东太太的黑猫会经常跳上窗台,眺望着远方的大海和幽蓝天幕下的双彩虹。新西兰的一只猫,也能怡然自乐。△作者供图
参考文章:1、《新西兰开征外国游客税,每人要交这个数》澎湃新闻
2、《新西兰又上榜全球最幸福国家!但我劝你最好别来……》发现新西兰
3、《这个澳洲著名天堂小岛要加入新西兰,纽村群众却不乐意了……》发现新西兰
4、《与众不同的新西兰》秦朔朋友圈
5、《喔,新西兰》星球研究所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