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ldquo忠孝仁义rdqu

白癜风能冶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90516/7143439.html

虽则在后世,逐渐扩展为“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等颇为复杂的道德伦理体系,以孝仪为基的“忠孝仁义”一直都是儒教最核心的内在构成。

然追根溯源起来,孝仪的建立,背后的原因实在得不能再实在:粮食,族群生存下来所必需的粮食。

极度依赖壮男的东亚深耕

耕田首赖,莫过耕牛,自秦至清国人未尝以牛肉为食也

虽然牛马驴骡提供了畜力,但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太阳辐射强度尚可的东亚,占据主流的深耕细作仍是极度消耗下地耕作者的体能。尤其,在不下千年的漫长历史年代,东亚的农耕社会既无拖拉机、除草剂、化肥,也无疫苗、抗生素、无菌手术室---这不可避免的意味着,一方面是繁重的田间劳动需要极大的体力付出,另一方面,在只能用“有限”来形容的营养条件与医疗保障下,不定期的严重口目损失是一个个族群难逃的劫数。

由是,维持族群生存的粮食供给,除了祈祷风调雨顺就是有赖于一代代的壮年男性劳力。孝仪的出现,还有家庭族群结构的男权化,背后都是这个因素的推动。毕竟,每年一度的春荒,从来都是壮男多多的家族更有机会活下来。对于需要维持摄氏37度恒定体温的人体,道德经或者跳大神,从来都起不到粮食可以起到的作用。

然则,在那个为了大量生育而导致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粮食循环里,却有一个显眼的断档:在那个相当比例的族群成员20几岁就到墓地报道的年月,壮年男承受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即时的回报却寥寥无几;而到了下一代长大成家之际,幸运活到老年的前壮男,又凭什么保障昔日的劳作有可靠的回报呢?已经挥不动了的拳头吗?

孝,作为农耕社会全员遵循的礼仪规范,就这样随着强制利益交换的需要而登场了。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兄友弟恭,夫正妇顺”

在孝仪的基础上,儒教的道德伦理体系开始了建设:家国一体同构移情,将小家以内的“孝”延伸和拔高,变成对国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帝王的“忠”;“仁”则是高高在上的家长给予“忠”和“孝”的对价,即家长作为君与父要承担通情达理温良友善,为家人与臣子着想的责任;“义”最早出于大量生育下,众多兄弟之间互助的需要,其后逐渐推及四海之内意气相合的同辈之间。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忠孝仁义相互之间的位阶是严重不对等的。尤其是宋明以降,“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程朱理学的推动下日趋绝对化。臣与子,在君父面前,已是沦落到了“要汝去死,汝不死就是不忠不孝”的地步。而子与臣,对君父可以要求的仁德与道义,却是变得越来越可怜。

豪奢铺陈的宴席和钟鸣鼎食的礼仪,掩盖的是“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丑行,还有秦可卿、尤氏姐妹、香菱、鸳鸯、晴雯们的眼泪

高德尚道,抑或哺乳动物属性

应当承认的是,在没有矿物燃料没有机械工力没有电磁推动的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这样一套固化利益交换确保族群秩序的机制有其内在的合理之处---或许,说是别无选择的生存必要更为贴切。毕竟,没有孝仪与“三妻四妾”,就无法将维系粮食供给的壮男数目保持在峰值;没有升高到绝对意义的忠诚,也便无法凝聚整个农耕社会的力量抵御蒙古高原的骑兵和大河泛滥的水患。

只是,如此为了族群整体,堪称全面而又彻底的牺牲个体从情感到出游的一切选择权,是道德教化之下方才会有的高尚无私,还是反映了农耕社会成员的哺乳动物属性呢?

只有人类才有的道德观念?非洲大猩猩表示不服

事实上,在族群的生存面临严酷的环境考验时,此类高尚的道德乃至为了整个族群牺牲个体的可歌可泣并非人类社会的专利。譬如,在非洲丛林的猿猴和大猩猩那里,研究者同样观察到了共同照料与长幼秩序。套用前述定义,这同样可以诠释为“仁”和“孝”。甚或,类似行为模式在更低端的进化链条上同样可以找到----譬如,工蜂或兵蚁为保护蜂蜜和蚁巢,前仆后继的向来犯之敌冲锋。

而族群秩序受环境影响而呈现不同形态的范例,非同系大猫猫的虎与狮所莫属:

雌虎与雌狮处得挺好,直到公虎出现了.....

母老虎的脾气为何比母狮子大百倍

虽然都是大型猫科动物,但却分别在山林与草原谋生,这直接导致虎与狮面临相差甚大的生存环境,并进而导致了差异极大的族群秩序,尤其是族群内部的两性关系形态。

东非稀树草原上的狮,在捕猎角马斑马等大型草食动物时,由于草原上缺乏隐蔽、猎物成群结队奔跑迅速还不时飞腿踢出等因素,不得不集结为狮群组织围猎;而在捕猎得手后,讨嫌至极却又非常危险的鬣狗又会跑来骚扰劫掠;而对于生育下来的后代,游荡在草原上的雄性成年狮,乃是一个巨大的现实威胁。

爷不打猎,还要吃现成的,但狮群围着爷转还是有原因的

由是,稀树草原上的雌狮不得不极度依赖雄狮的庇护,狮族也由此成为猫科里罕见的一夫多妻父权社会。越来越亮丽显眼的鬃毛,彻底排除了雄狮参与捕猎的任何可能,却是对盗贼鬣狗和游荡雄狮最为有效的威慑武器。不过,让近年的非洲雌狮们颇为烦恼的是,由于各类因素(其中不乏由于人类的干预而起)狮族里兄弟不分家一起当狮王渐渐流行起来。倘若就是兄弟两个,雌狮却也认可这样带来的好处,但一来就是三个的话.....保护的效果是很显著,可是三个胃口那么大的家伙,上哪去打那么多的食填饱他们啊?尤其,狮族的游戏方式,不参与打猎的雄狮却是要优先进食的哦.....

啥?不打猎还要先吃饭?这样的玩意有啥用啊?要是遇上,立刻踢了!

出没于深山老林的雌虎,凭借良好的隐蔽性、出色的夜视力与发达的前爪,完全可以单独狩猎于一跃之间。打来的猎物,也没有哪个不知死活的敢来抢,尽可以找个山谷或者平坡慢慢享用。由是,雌虎对于雄虎,完全没有雌狮对于雄狮那般的“仰人鼻息”。母老虎的脾气,当然也就比母狮子大多了。

作为典型猫科动物,虎保持了独居的习性,雌虎也如经典的雌性猫科动物那般具有极其强烈的领地意识。作为超级大猫,虎的食量很大,雌虎的领地也就相应的面积甚广。“占山为王”,是母老虎的规矩,而与此相匹配的就是公老虎的“走婚制”。

母老虎一发情,就会释放信息素到空气里,接着公老虎就会嗅着气味前来寻觅好事。然而,该办的办完了,雌虎强烈的领地意识就会被唤醒---这是需要独自抚养后代的雌性大猫必备的本能,宝贵的肉食要留给小崽啊!---于是转脸的工夫,雌虎就翻脸了,迫不及待的要赶雄虎走:需要你来办的事,已经办完了,老娘还留你在这干什么?这座山哪有那么多肉给你吃啊吃,还不赶紧滚!

靠!连只山鸡都不肯给,翻脸比眨眼还快!好好好,不跟你这不讲理的疯婆娘一般见识,老子走还不行吗?哎呀说来还真是饿了呢,先到北边山沟里搞两只傻野猪,吃饱了再说吧

道德,就是你只知道必须或者不可以,却不知道为什么的玩意

早些年,曾有学者教授拿猴类做过行为实验,最后就是冠名“道德的起源”:首批挨过水淋的,都已经换出去了;剩下一只只猴子,饥肠辘辘的呆在笼子里,只知道去拿笼顶的香蕉就会挨揍,却不晓得为什么(后续还有阶级的起源,道德的沦丧等等,完整系列有兴致的话可以搜搜)。

作为人类不要轻易的发笑,因为类似的场面,在人类社会漫长而卓越的历史上不胜枚举。譬如伊斯兰的不准吃猪肉,甚至于不准见到猪那个肮脏的玩意,根据多方考证,可以追溯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际,阿拉伯半岛为数不算太多的猪跑到泉眼里打滚毁了水源,烹饪的猪肉又因为高热天气下保管不良而毒翻了食用者的劣迹.....

由于道德作为规范,已跟当初导致其出笼的实在而具体的原因脱钩,导致的后果就是在那些实在而具体的道德成因已然不复存在之际,道德作为一个“没有什么为什么”的“就是必须”的玩意,却可以顽强,抑或是顽固的,持续存在下去。

这,或许就是,在经济社会结构早已跟传统的农耕没有太多重合的东亚大陆之上,许多传统的道德规范,譬如对于房产的眷恋,再譬如某些领域的上层建筑,却并未同步的跟随经济基础转变的比较到位的解释吧。

游牧、农耕、海洋

只是,议论到了上面的这个程度,旧传统究竟是称得上人类社会的经典,还是当归于一套哺乳动物管理机制;在那个旧制度在明清以降登峰造极之后,其所统治的究竟是人类,还是一帮会说话会繁衍会使用工具的牲口,相信各位读者会有自己的解读与判断。

黄光锐

多谢支持鼓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etiansc.com/czjs/14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