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鸟瞰》陈建辉
〖提要〗栝苍山麓遍生栝木,即野生茶树。秦汉方士南游栝苍,慧眼独识,乃开饮茶之风。松阳人工种茶历史悠远,可以上溯至东晋年代。道家人物郑隐带弟子五十六人,定居大杉葑,广种茶树。这之后,栝苍茶叶名闻天下。
〖关键词〗栝木郑隐魏晋清谈叶法善卯山仙茶横山茶西屏点茶
陆羽《茶经》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记载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的年代,可上溯到远古的神农氏时代。
关于茶叶起源地,众说纷纭。其中一说,因与河姆渡遗址毗邻的田螺山遗址,考古发现有茶叶遗存物。故而,有学者认为:六千年前的浙东先民已学会了种茶、饮茶。某些考古学家认为,陕西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就认为陕西也是茶叶发源地。云南普洱茶原产地,拥有好多千年古茶树,专家们则认为云南才是茶叶起源地。因为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则记载云:“秦人取蜀,始知茶饮事。”有些学者便认为川蜀是饮茶起源地。如是,吾古松阳也可论证为是茶叶起源地之一,为此而撰文矣。
《全省自行车公开赛》姜晓东
一、秦汉方士慧眼识栝木,栝木是茶树的别名
茶叶,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树的叶子和芽叶。茶有多种别名,如槚(jiǎ)、栝、茗、萘和荈(chuǎn)等。唐陆羽《茶经》记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又有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者。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槚是大叶茶树。《尔雅·释木》谓:“檟,苦茶。”今有普洱茶、苦叶茶等品种。印度人称“茶”曰“槚”。
栝是小叶茶树。因芽茶如“舌”而得名。故而,现今有东海龙舌、华顶雀舌等名茶。栝树或名“瓜芦木”、“皋芦木”,故而有“六安瓜茶”.之名茶。古松阳东乡之称栝苍,就因遍地有栝木而得名。已知元代编篡的《栝苍旧志》刻本,和现存的明成化二十二年的《处州府志》刻本中所记:“权厝于栝州栝苍县。”其“栝”字都从“木”。如是,我们则应遵循古文献所记文字,认定“栝”字是正义。
栝苍山脉,是横贯浙江中部的苍翠峻岭。栝苍山脉西起处州府缙云县,东止台州府临海县,其中段横贯仙居县全境,绵联横亘三百里。成化《处州府志·缙云县》记载曰:“栝苍山,因栝山、苍岭而名。山在缙云县东七十里,主峰苍岭,与台、婺为分界。……郡城西一里,又有小栝苍山,亦云是山之止脉,即因而名。”栝苍,亦作括苍。史书载曰:“登之见苍海,以其色苍苍然接海,故名括苍山,亦名苍山。”这一说,乃因括苍山脉东端之苍山临海,“以其色苍苍然接海”,故名“括苍山”。而这一说,却却混淆了栝苍与括苍。
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曾广征三千方士,驰赴天下四海为之寻找。汉武帝也效仿秦皇,曾派遣万千方士奔赴天下……依据道教典籍记载,先后有李脱、戴火仙、王远、左慈、葛玄、郑隐、葛洪等方士南游栝苍,莅临松阳等地,寻药问道。
《混元实录》载仙人李八百“登栝苍、至天台”。李八百,名脱,川蜀方士,初居筠阳五龙岗修长生之道,动则行八百里,时人号称李八百。李八百弟子戴火仙,来到松阳,结茅于县治(为旧治古市)西南十七里的留名山上。《松阳县志·仙释》记曰:“道士戴火仙曾栖留名山(又名留明山、大明山,现今大东坝横樟一带)修炼得道。”清雍正版《浙江通志》卷二百一《仙释·戴火仙》条目载云:“汉时,道士于留明山修炼。道成,阳精毕露于顶。夜,辄照彻山中,若太阳。然,道士无姓名,人但呼为戴火仙,因立戴火仙庙。”《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栝苍山”。《临海记》云:“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王方平,名远,东海人。羽化后常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其弟子有蔡经,仙居人,亦得长生成仙,蔡经仙居故宅处即称蔡仙乡。”东汉时,太极法师徐来勒以栝苍为治,居括苍修炼得道。三国时,左慈与弟子葛玄曾来过栝苍,留下史迹。左慈(?--?)字元放,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习炼丹之术。明五经,兼通星纬,学道术,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建安末渡江寻山”,后隐居小栝(小栝,即小栝苍山,在今丽水城之西郊)。《三国志·吴书》记载:葛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人。“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栝苍、南岳、罗浮诸山。”
《神农·食经》记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由此而知,秦汉方士肯定都会寻找“茶茗”草药,肯定都尝试饮用过茶叶。问题在于各地方言之差异,直接影响对茶树的称谓,而出现各各不同的别称。在栝苍,对于茶树的称呼为“栝木”。陆羽《茶经》曾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由是,古书《桐君录》①将茶树记为“瓜芦木”。记曰:“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在东晋人裴渊所撰之《广州记》②中,记曰:“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叶大而涩。”南朝陈人沈怀远著《南越志》记云:“龙川县出皋芦,叶似茗,味苦涩。皋芦叶,味苦辛,作饮止渴。”瓜芦、皋芦,都是“栝”的谐音。栝苍,就因遍地有栝木而得名。栝木,即是现今还散留在栝苍山麓间的野生茶树,即是现今处州山民还在采摘的野山茶焉。现藏松阳档案馆之《新街叶氏宗谱》卷一有则记载曰:
雀舌仙茶,蹋地而生,并无木本,逢春开采,若有若无,不能多得。土人采时,若一喧哗,便无所见……啜雀茗,其叶绿,其舌红,清芳沁心。
判读这一记载,所记“雀舌仙茶”,正是松阳本土的栝木之叶。栝字从“舌”,其叶似雀舌矣。为此,栝苍之地乃是茶叶的原生产地之一,应是历史真实!
《追逐》姜晓东
二、郑隐是古松阳人工栽培茶树的创始人
古松阳东乡括苍地,现今丽水市莲都区最南端有座大山峰,原名“大杉葑”。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卷三《山水》有记载,云:
大杉源山,在县南七十里。山西为云和,东为丽水。峰连岫接,翼障西南。其左崿路入云,云半天峰;其右如旌展盖张,名旗伞山。下有大杉、狐梯二潭,箬溪之水出焉。宋县令刘恺之祷雨于此,有赤蛇自潭出,雨遂沽足。山上平广数亩,践之倾侧欲陷。牧人相戒,远其牲畜,俗呼大杉葑。意故为潭,而填淤者。
民国版《丽水县志·山水》条目中,记述“大杉葑”说:“山顶平广凡数里,四冈五阜,形若莲花。中阜有天师庙。庙前为葑,广数十亩,有一深潭,深不可测。即胡三省所谓:‘江东葑田,其葑泥深可没牛者。’水从细草间溢出,分流山下,丽云田亩赖以灌溉者,凡数十里。”由此而知,大山峰上不仅繁生大杉树,而且隐藏着一处深潭,深潭上长满葑菜。深潭岸阜处,曾有座“天师庙”,相传为“郑隐栖居之地”,因有“郑地”之名。郑地曾有郑地乡,是莲都区海拔最高,路程最远的一个偏远山乡,距离城区62公里。郑地乡北与大港头镇接壤,西与云和县石塘镇毗邻,东南面与峰源乡相接。全乡共有8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均坐落在平均海拔米的群山上;而且状如盛开的莲花般地向中心村郑地倾斜。
郑隐(—02年),字思远,两晋时代的一位大儒。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遐览》中记述说:郑隐“本大儒也,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晚而好道。”《仙苑编珠》卷上谓:
郑隐精通《礼记》、《尚书》,对九宫、三奇、河洛、谶记亦有涉猎。后拜葛玄为师,受《正一法文》、《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太清丹经》,精於烧炼金丹。年逾八十,体力充沛,健步如飞。收藏极富,举凡经、记、符、图、文、篆、律、仪、法、言等,共一千二百九十八卷。明五经,善律候,于和宫、天文、河洛谶纬无不精研,门下常年有五十余位充作仆役的弟子。入庐江马迹山居,仁及鸟兽。有二虎入相随,负驮经书。时于永康横江桥,逢旧识许隐(冲)。太安元年感晋世将乱,带弟子葛洪等,东投霍山,后隐括苍山仙去。除此山外小仙都还有郑坑口村,为郑隐曾经隐居地。
《道教神仙传》记载云:
郑思远,少为书生,善律历候纬。晚师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太清金液经、洞玄五符,入庐江马迹山居,仁及鸟兽。所住山,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惊逸,虎子未能得食。思远见之,将还山舍养饲。虎父寻还依思远。后思远每出行,乘骑虎父,二虎子负经书衣药以从。时于永康横江桥逢相识许隐,具暖药酒,虎即拾柴燃火。隐(许隐)患齿痛,从思远求,虎须欲求热插齿,间得愈。思远为之拔之,虎伏不动。太安元年感晋世将乱,带弟子葛洪等,东投霍山,后隐括苍山仙去。相传大杉葑郑坑口村,为其隐居之地。
《茶女》樊兔兔
如是,已可确认大山峰“郑地”之名,源自于道家名人郑隐字思远者曾经隐居之处而得名。稽考郑隐其人其事,上知师承葛玄,下传弟子葛洪。
葛玄(—年),字孝先,东汉道家名流,被尊称为葛天师。葛玄,丹阳郡句容人,葛洪之从祖父。葛洪所著《抱朴子·金丹篇》称:葛玄曾从左慈学道,受业《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据说,吴嘉禾二年(2)年,葛玄径往閤皂山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隐,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閤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道教尊葛玄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在道教流派中,葛玄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尊为“四大天师”。
葛玄,是中国有史实记载的“江南种茶”第一人。《三国志·吴书》记载云:三国赤乌年间,“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留下“葛仙茗圃”。这是讫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人工植茶之圃。宋·白玉蟾《天台山赋》记曰:“灵峰古寺之或显灵异,古德圣僧之相传依钵。寒山、拾得兴国清之伽蓝。智顗、普明起定光之法窟。释子耘药,仙翁种茶。”明·传灯撰《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三《古迹考》条记载:“茶圃,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已上在华顶。”清·张廉元《天台山全志》卷之九《古迹》条记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清·齐召南《盖竹山长耀宝光道院记》:“旧传东汉时,有陈仲林与许道居(君)、尹林子、赵叔道三人居山得道,吴葛孝先尝营精舍,至今有仙翁植茶园,及礼斗坛故址。”
年,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先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古茶树专家虞富莲研究员、茶文化专家姚国坤研究员一起实地考察了天台山华顶归云洞前“葛玄茗圃”遗址,对现存的丛茶树进行观察分析,并挖开洞口一丛茶树土壤,测量处于土层下10cm处的根径直径为14cm,得出属于进化型古茶树的结论。为此,王家扬先生撰写了碑文曰:
葛玄茗圃,为三国吴时高道葛玄住山修炼时的植茗之圃,位于天台山莲花峰南麓归云洞前。是处终年云遮雾覆,雾气氤氲,更有连林云锦映缀其间,故其地之茗奇佳。历代贤者、学士、诗人,多有赞誉,诗云:“仙葩发茗碗”,“雾芽吸尽香龙脂”。陈末、隋初高僧智者大师,宴坐华顶清修,当以茶供佛,参透茶禅一味。香传海外,开东瀛茶道之先声,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今归云洞口有茶数丛,属进化型古茶树,相传为葛翁手植。他在仙山天台留下遗迹很多,此为其一。近年来,欧亚诸国,茶风日盛,东来天台山朝圣、考察、品茗者日增,深山佳茗,益发清香。今各界贤达同仁,群策群力,修整茗圃,扬我国粹,垂之永年,诚为美事。品茗之余,感慨良深。是为记。
由王家扬撰文的石碑,今由天台县人民政府立碑于天台山归云洞前,并筑亭予以保护。而大山峰的茶树,则由葛玄的嫡传弟子郑隐从天台山移栽于此,并精心培育而得以遗种至今。《道教相承次弟录》曾记载称:“老君敕使三人(徐来勒、许逊、萨守坚)于天台山,令葛玄传郑思远。”郑思远即郑隐。于是,郑隐培育大山峰之茶树,也就有了明确的史实记载。由于,郑隐的精心培育,移栽于大山峰的茶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缘因就是这方“秀山”,有着得天独厚的沃土。大山峰,曾是火山口。大山峰麓的火山灰沉积形成的弱酸性土壤,土质疏松,透气性好,特适宜茶树生长。俱往矣,居住于大山峰群山中的乡民,历经千载,家家户户都将“茶”奉为“山宝”。之后,人工种栽茶树之创举,普及古松阳县、栝苍山域……
《松阳茶园》郑旭昶
三、两晋“清谈”之时尚,僧道“茶饮”之风行
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春秋后期,被人们作为菜食。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东汉人张揖所撰的《广雅》一书中,记述说:“荆、巴间,采荼作饼…若饮先炙之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由此而知,两汉人的茶叶,首先被制作成饼状。饮用时,捣成碎末,并加入葱、姜,而后煮水汤饮。这是较早提及茶叶制作及调饮的史料。
两晋南朝时期,僧寺和道观崇尚饮茶,是推进“饮茶”风行的一大动力。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在其所撰之《神异记》中记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宋录》记云:“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发现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与道家学说中的“虚静”有相通之处,于是就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进茶事活动之中。认及饮茶之修身养性过程,那是茶道与心灵的对话,就是饮茶人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境界。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高祖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妙语咏道: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两晋南朝时期,栝苍山业已形成为江南的道教中心。不仅,众多仙道人物纷至沓来,或考察游历,或建观讲道,或养生隐居……而且,逐渐确立其“道教第十洞天福地”的地位。为此,道家弟子纷纷扎根栝苍。栝苍乃松阳之东乡。如定居松阳卯山的叶氏家族,其先祖即是道家名流郑隐的弟子。为此,《卯山叶氏宗谱》就声称,叶法善三代先祖皆道士。
两晋时期,僧寺和尚亦盛行茶饮之风。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记曰:“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晋书·艺术传》记载云:“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是东晋时代的僧人,姓孟,在螂城昭德寺(相传河南临漳县曾有昭德寺)坐禅修行,饮一种名曰“茶苏”的饮料。茶苏即茶汤,或说茶叶与紫苏叶合煮的茶汤。《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载录一段禅林佳话,曰: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吃茶去。”
这是一段禅茶文化的经典语录。冀中赵州柏林禅寺的高僧对于新到、曾到之僧人和院主,首先奉上一杯茶,以表白他“以茶待客”的一片至诚禅心。所以,后世古话流传说:“无寺不奉茶,无僧不啜茗。”南朝梁武帝大兴寺庙,寺僧饮茶之风亦随之遍布各地。萧梁普通二年(),松阳就建有延庆寺④。延庆寺旁有盛誉一时的横山茶圃。唐人戴叔伦《横山》诗云:
偶入横山寺,溪深路更幽。露涵松翠滴,风涌浪花浮。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自缘归思促,不得更迟留。饮茶之普及,还得力于魏晋士大夫所崇尚的“清谈”之风。魏晋时代,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发情怀的良机,许多名流闲士都热衷于“清谈”。“清谈”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口谈,自然少不了一杯茶。士大夫的“清谈”之风,应该是“饮茶文化”的推波助澜者。而葛玄、郑隐、葛洪,则是“饮茶文化”的力行倡导者。郑隐嫡传弟子葛洪,紧随郑隐而莅括苍。现今丽水城南之南明山,还留存着葛洪的书迹题刻“灵崇”两字。这一史实遗迹,明证了郑隐仙栖大山峰的真实存在。葛洪(28—6年)⑤,字稚川,号抱朴子,葛玄的侄孙。《晋书》有《葛洪传》,称葛洪“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近万卷,早年亦以儒学知名”。后拜郑隐为师,“而好导养炼丹之朮”。葛洪所著《抱朴子内·外篇》,是道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核心宗旨是“炼形全身”,“养生修仙”。葛洪《抱朴子·极言》倡导说:“以服草木以救亏损,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并指出:“服茶”是极好的养生佳药。
魏晋年代的政要名流,往往藉助“饮茶之道”,奋发时政,抒怀山水……例如:王羲之所书《兰亭序》,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原是三月初三沐浴除垢,嬉水采兰,祓秽祈祥的活动,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很显然不止是一般的“修禊”;而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的清谈盛会。后人往往认为兰亭聚会,曲水流觞是酒宴,殊不知曲水流觞的恰恰是清茶。这同竹林七贤的聚会清淡一样,七人所饮者是清茶,而不是酽酒。这有后人所绘的《竹林七贤图》,图中绘有茶僮烹茶的场景为证。若是聚会时畅饮烈酒,哪肯定是人人口吐醉话矣……哪王羲之当场书写的《兰亭序》,肯定是醉书狂草焉……
“客来敬茶”在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王褒⑥《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的规约。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云:“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纰漏》记云:“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同书还记云:“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弘君举《食檄》云:“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客来到来,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以上所记,都明证了“客来敬茶”礼俗已相当普及了。两晋时期,开始出现茶摊和茶馆。南北朝时期,更出现了“茶寮”,可供人们饮茶和住宿的商业性店铺。《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两晋时代,茶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通饮料了。王心鉴《咏茶叶》诗描述云:
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
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
老君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
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诗中描述道:陶壶烹茶,瓷瓯盛汤,而这碧翠色釉的瓷瓯,正是松阳南乡之龙泉青瓷茶具。醇茶一壶“增诗趣”,清茶一杯助“清谈”,才是魏晋清谈的真谛。王羲之、孙绰、谢灵运名流莅临栝苍、松阳,又往往携弟子率众生,边游乐,勤谈论。这一切一切,皆离不开一壶茶,几盅茗。“饮茶之风”,正是在这群人物的推动下,迅雷普及之……
《茶灯舞》郑孝华
四、唐朝饮茶风尚与卯山仙茶
唐朝饮茶的风尚,在《封氏闻见录》中,有题为“饮茶”的专节文字予以记述: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従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怀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衫、戴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歠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气,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这节文字,记述了盛唐开元年代的饮茶风尚,描述说:“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又指出楚人陆鸿渐所著《茶论》,是茶道大行的推波助澜者。陆鸿渐就是陆羽,《茶论》即《茶经》。殊不知,唐朝饮茶风尚,滥觞于皇室宫殿。肇始者之一,相传为松阳卯山道士叶法善。叶法善是栝州松阳人,是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旧唐书》有《叶法善传》,传记云:
道士叶法善,栝州栝苍县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法善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睿宗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依旧为道士,止于京师之景龙观,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当时尊宠,莫与为比。法善生于隋大业之丙子,死于开元之庚子,凡一百七岁。
叶法善诞生于隋文帝大业丙子年(年),卒于唐玄宗开元庚子年(72年),寿岁。
松阳民间相传,唐中宗景龙年间,浙西一带遭受瘟疫之灾,松阳百姓染疫者甚多,许多百姓家庭因此人亡家破。众多患者求治于民间郎中,郎中们无术可施。松阳百姓人心惶惶,只见患者日渐增多,疫情日益严重。在武当山游访的叶法善闻知故土松阳遭受瘟疫,立即赶回松阳卯山,召集众多道士采制卯山仙茶,煮卯山仙泉泡茶,并开观施茶七七四十九天。当地百姓闻迅纷纷前往讨取“卯山仙茶”水,许多患者饮用数次后,渐有好转终至痊愈。一度肆虐蔓延的瘟疫终被降服。叶法善因此被松阳百姓奉为济世救俗的叶天师。这一传闻客观存在,实乃历史真实。正由于,叶法善以“卯山仙茶”救活了遭受瘟疫的广大乡民,即位不久的唐睿宗就征拜叶法善为鸿胪卿,封越国公,以赐谢他降服瘟疫,拯救乡民之功德。
《松阳茶园》姜晓东
松阳民间相传的“卯山仙茶”,是一种药茶,或曰茶药,并非单一的茶汤。在茶药中,茶是主要原料。在唐朝饮茶之法中,有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加入盐、葱、姜、桔皮、薄荷等草药的药茶之说。唐朝四明人陈藏器撰有《本草拾遗》一书,记载说:“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又云:“茶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之,去人脂,使不睡。茶为万病之药。”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年),翰林学士王国曾题写“茶药”一词,收入《神农本草辑注》之中。而晚唐,缙云道士杜光庭更奉“茶药”,为养生道朮之一。《仙传拾遗》曾有记载云:
申元之,不知何许人也。游历名山,博采方术,有修真度世之志。开元中,徵至,止开元观,恩渥愈厚。时又有邢和璞、罗公远、叶法善、吴筠、尹愔、何思达、史崇、尹崇、秘希言,佐佑玄风,翼戴圣主。……帝游温泉,幸东洛,元之常扈从焉。时善谭玄虚之旨,或留连论道,动移晷刻。惟贵妃与赵云容宫嫔三五人,同侍宸御,得聆其事。命赵云容侍茶药。元之愍其恭恪。乘间乞药,少希延生。……
又有唐人《异闻录》记述“陈藏器”其人其事曰:
开元年,玄宗十八子李瑁怪病,只觉腹饥,倦恶进食,瘦骨嶙峋,终日卧榻,气血全无,药剂万方,未见其效,玄宗盛怒,罢太医数人。陈闻之,进殿玄宗,奉君秘方“药茶”,谓曰:“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定有奇效。玄宗初疑,告陈曰:若数日内未见其效定诛九族。未料,晨时饮,午时食,半载余,李瑁即愈。玄宗大喜,赐封嘉奖,无不授予,瑁亦设宴三日,以表陈功。玄宗昭告天下,赐陈“茶疗鼻祖”。
如是,叶法善的“卯山仙茶”,应是药茶。而且,这一药茶,确为唐明皇玄宗皇帝所享用。如是,叶法善被唐人誉为“道中宗师,人中神仙,医中华佗,茶中圣手”,名至实归。
叶法善在唐代朝廷中,还有一个身份是皇帝的养生医师。叶法善前后侍奉过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代皇帝。史料记载谓:叶法善曾在其主持的长安景龙观内,特设一处“茶堂”,以招待皇室人员。并有“茶班”道士为之侍茶,侍茶道人又分为“茶头”、“施茶”,以及道士乐队。这一史实,即可证实叶法善乃是唐朝宫廷饮茶风尚的肇始者之一。同时,还因为叶法善“品茗养生”而得长寿,皇室宫廷之人亦为之竞相效伤。有些野史稗记还记述,卯山仙茶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用以保养容颜和强身健体的养生秘方云云。
唐朝盛行“茶宴”,曾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等多种形式。中唐翰林学士吕温曾作《三月三茶宴序》云:
三月三日,上巳禊(xì)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由此可知,唐朝年代“饮茶之风”,泛盛天下。唐人陆羽所著《茶经》,则将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制作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作一综合汇集。后人,即将陆羽奉为“茶神”,并列为道家人物。“饮茶文化”,遂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一大亮点。
《银猴茶道》刘土伟
五,松阳“横山茶”的前世今生
松阳横山茶,夙有盛名。有唐代诗人戴叔伦的《横山》诗为证。戴叔伦五十岁时,升任东阳县令,是唐代东阳县十一任县令中的一位。时约唐德宗建中三年(年)春末。三年后,即唐德宗贞元元年(年)间,戴叔伦旋被提升为正六品之侍御史。如是,戴叔伦之莅临松阳横山,必是在这三年中。检索《戴叔伦诗词全集》,其第二百二十九首题为《横山》诗。诗云:
偶入横山寺,湖山景最幽。露涵松翠湿,风涌浪花浮。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自缘归思促,不得更迟留。稽考松阳县,确有“横山”,横山村地名沿袭至今。然且,横山地却无寺庙。但距横山不远处有座延庆禅寺,正和横山隔溪两两相对。流经此间的松荫溪,宽阔如湖,山映湖水,景致颇幽。而“松翠”之语,正是松荫溪两岸松林耸立的独有景观。“自缘归思促”,真实地反映了已近暮年之交的戴叔伦的归隐心情。各种史实,都认为戴叔伦曾有“上表自请为道士”之举。如是,戴叔伦莅临松阳,正是为了瞻仰卯山道士叶法善而来吧。从戴叔伦的仕途历程来看,起自九品秘书正字,之后为八品监察御史,七品东阳县令……远不如一介道士叶法善,平步青云,征拜为鸿胪卿,赐封为越国公焉。此一意念,并非戴叔伦一人,乃是当时很多文人学士的共同认识。我们再来释读戴叔伦的《苏溪亭》诗。诗云: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为东阳县境内的一个大镇。这是戴叔伦莅任东阳县令时,路经苏溪亭的心情写照。已年过五旬的他,还只争得一个七品县令?岂不悲乎!
戴叔伦(72-)字幼公,润州金坛县城西南窑村人,中唐时代的著名诗人。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唐肃宗至德元年(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年约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唐代宗大历元年(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的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年),刘晏向朝廷上表推荐戴叔伦为九品秘书正字,任湖南转运使司留后。此后,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涪州督赋、抚州刺史,广西容州刺史等职,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晚年,曾上表自请为道士。贞元五年(年),他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
南宋时期,家居松阳县城西屏镇“状元坊”的沈晦,曾游横山。在寺僧老衲奉茶之际,油然想起了唐代诗人戴叔伦的《横山》诗,也就即兴口占一诗。诗云:
寒流穿清閟,支径入翠微。山深古木合,林静珍禽飞。僧人本避世,游客亦忘机。归路晚烟暝,新月照柴扉。沈晦(—),字元用,北宋朝最后一位钦点状元。《宋史》有“沈晦传”,记为钱圹人。殊不知,沈晦之祖父翰林学士沈遘酷爱松阳山水之胜,已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徙家莅居松阳西屏镇。沈晦高中状元,其居之处便名为“状元坊”焉。状元坊至今犹存,“宣和六年御制题赐”等字,尚镌刻在石坊之上。沈晦寓居松阳,曾有多首咏茶诗。如《松阳上方山居五首》其二云:
山中寒早野阴薄,惨惨黄昏欲雨时。市远无人与沽酒,地炉松火自烹茶。松阳古县,建县之初县治设在旌义乡瑞应里,即今松阳县古市镇。清乾隆《松阳县志》载:“旧志云:初,县治建于旌义乡之旧市,屡值水患,唐贞元间郡刺史张增请于朝,改设今地,即古紫荆村也。”古紫荆村,南有巍然秀立之独山,西傍凌霄壁立西屏山,北望广袤松林接群峰,东开平野沃土绿稻田……真乃一处风水宝地,一方养生乐土。
关于西屏山,民国《松阳县志》载曰:“壁立如屏,山顶平旷,嶒岩壁立,林木苍郁。”旧时,山顶上有白鹤殿、山腰有凌霄台,山下有治平寺、天主庙、真元道院、山后有大旱不竭的偃月池等等。顺治《松阳县志》著录有新安山人王应兰《西屏山》诗一首,诗云:
微云片片坞云闲,偃月波开图画间。花暗小桥通幽径,屏依孤寺出南山。鹘声忽过春晴去,松影频移夕照还。知是扶筇谁有意,吟风米石可相攀。西屏山旧有米芾所书“凌霄台”三字的摩崖石刻。故而王应兰《西屏山》诗之最后一句云:“吟风米石可相攀。”可知,西屏山曾是众多名流为之造访的一处胜境。西屏山上还有一个令人惊喜的奇闻,那就是在西屏山顶白鹤殿遗址地基中,意外发现一方镌刻有北宋文豪苏轼所咏《西屏山》诗的石碑,诗云:
道人晓出西屏山,来施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何有?
东坡有意续茶经,要使祖谦名不朽。
此诗一出,争议频起。因为,在苏轼的诗词集中有首《赠祖谦禅师》诗。诗中首句是“道人晓出南屏山”。如此一来,西屏山变成了南屏山。而南屏山在杭州,一字之差,境况全变。但,有识之士慧眼胆识:祖谦若是“禅师”,那就不是“道人”!而《茶经》为唐人陆羽所著,陆羽一直被奉为道家人物,显然诗中所称“祖谦”之人,毋庸置疑,也必是道人!苏轼另有一首《又赠老谦》诗。诗云:
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清夜漫漫困披览,斋肠那得许悭顽。此诗作于《西屏山》诗一年之后。苏轼还有首《赠道人》诗。诗云:
道人自嫌三世将,弃家十年今始壮。
玉骨犹含富贵余,漆瞳已照人天上。
去年相见古长干,众中矫娇如翔鸾。
今年过我江西寺,病瘦已作霜松寒。
朱颜不办供岁月,风中蒿火汤中雪。
如问君家面黄翁,乞得摩尼照生灭。
莫学王郎与支遁,臂鹰走马怜神骏。
还君图画君自收,不如木人骑土牛。
以上三诗,相与佐证。不知能释祖谦道人其人否?祖谦,也许姓祖名谦,也许祖谦乃道号。祖谦可能是西屏山真元道院的道长。问题的关键之关键,是苏轼有否来过松阳,有否登临过西屏山?经过对苏轼诗词全集的检索,对苏轼坎坷生平的稽考,真相豁然显露:北宋绍圣二年()春三月,苏轼亲密诗友杨蟠出任温州知州。由是,苏轼有了出游温州之举。苏轼并从温州下海,赴任广东惠州。苏轼作有《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诗云: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观,兹游奇绝冠平生。从诗句“粗识轩辕奏乐声”来判读,苏轼赴温路线是遵循谢灵运路线而行。这便有路过缙云轩辕黄帝祠之经历。为此,温州故老代代相传苏轼曾游楠溪江,留有“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的诗句。苏轼从永嘉下海,驶至潮州。苏轼有《潮州》诗文。然后,再从潮州赴惠州。如是,苏轼曾莅临松阳西屏山之疑惑,也就随之而解了。如是,苏轼之诗句“与谁曾是同路人,惟有丽水波底月”,也就顺理释解了。如是,苏轼赠祖谦诗的公案,也可了结矣!
“点茶”,曾是两宋时期的一种饮茶方式。其工艺流程分作三步:第一步,先将茶饼捣碎,再碾成粉末,将此粉末分装于各各茶盏。第二步,用温水将盏中茶粉调成茶膏,茶膏之浓度、其稠度是关键。第三步,提沸水注入茶盏,并用竹筅即刻搅拌盏中茶膏。转眼之间,茶盏中泛起一层乳汁,而这层乳汁会紧贴盏壁,咬盏不散……而其茶盏中间,便呈现明亮汤色……这三步工艺,即为“茶手三昧”。也就是说,点茶之绝技,全靠“点茶”人的手艺功夫。“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就是沸水注汤,竹筅搅拌之际,所出现之一刹那的情景。“兔毫”,形容茶沫乳花之亮白,宛若兔毛笔毫。“春瓮”,形容釉色如春绿的青瓷茶具。“鹅儿酒”,形容汤色嫩黄,犹如刚刚孵出的幼鹅、“天台乳花”,是指只有天台山顶葛玄茶圃出产的茶叶,才会有的茶乳花沫。而“玉川凤液”显指茶汤之色,茶汤之香,犹如蓝田玉川所酿制的“西凤酒液”……这是苏轼在松阳西屏山亲眼所见之祖谦的“点茶”技艺,所赞赏的手艺功夫。“点茶”品茗,仅此一杯。因此,能得到这一杯“点茶”,弥足珍贵。
“点茶三昧”,是“茶道”的精髓和灵魂,讲究“茶”“水”“艺”的和谐协调。为此,“茶”的产地与品牌,“水”的源泉与质量,“艺”人的功夫与手艺,是“茶道”施茶的三大要素。因此,“点茶”手往往比赛技艺,当众献艺。久而久之,便盛行“斗茶”之风……
西屏山祖谦道人所“施”之茶,所“点”之茶,即是横山茶。横山茶,因有了诗家文豪的夸赞,而声名鹊起,而名誉天下。而西屏山又有“偃月池”之优质山泉,用以煮水烹茶,更让横山茶锦上添花。祖谦“点茶”成功之道,便是把握住了“点茶三昧”的关键。
北宋宫廷常常举办“茶宴”,茶宴中又推崇“点茶”表演。在点茶表演中,徽宗皇帝高兴起来偶尔也会露一手。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蔡京《延福宫曲宴记》所记:“注汤,击指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和苏轼诗句所描述如出一辙。足见祖谦“点茶”,技艺高超,真实可信!
据《松阳县志》记述,松阳横山茶曾荣获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之一等奖。年间,松阳县遂创设横山示范茶场,井垦茶园.公顷,栽植茶苗三万株。可惜,因为战乱,好景不长。
瓯江流域松阳古陆,肇始于亿万年前的火山喷发,以及同步产生的火山岩浆活动。现今的松阳靖居、玉岩、古市等地,尚存有古火山口凹陷、火山岩泡、火山灰沉积、熔岩瀑布、熔岩走道等等遗迹。松阳所拥有的火山灰沉积土,非常适宜茶树栽植。经现代科学技术测定:松阳区域之土壤呈酸性,pH值在4.5至6.5之间。为非石灰岩发育而成的黄泥土和红松泥,土层深度在0.5米以上,有机质含量达1.0%以上。如是,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是松阳茶的优势底蕴。为此,松阳茶原产地享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的声誉。
《茶园追骑》刘土伟
注释:
①,桐君是中国古代药学家,曾撰《桐君录》。现今浙江桐庐县有桐君山遗迹。万历《严州府志》本记曰:“上古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详其姓字。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
②,《广州记》作者裴渊,晋代人,生卒不详。记录广州各地特色。
③,左慈,字元放,庐江人,道号乌角先生,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孙策杀了道士于吉,左慈拜见了孙策,孙策也想杀左慈。孙策曾有一次想从后面给他一刀。左慈穿着木屐拿着个竹杖慢慢地走,孙策在后面手持兵器追赶却总也追不上,这才知道左慈有道术,不敢再杀他。葛玄曾拜左慈为师。
④,延庆寺,位于浙江省松阳县西屏镇西2.5公里处,尚遗存有延庆寺塔。延庆寺始建于南朝梁普通年间(-年)。距寺十里处有,名噪唐代的横山茶园。
⑤,葛洪游历栝苍、松阳,所留遗迹至今犹在。如丽水市城南南明山崖壁,镌刻有葛洪所书“灵崇”两字。松阳、遂昌两县相连的牛头山,尚有“葛天师殿”。
⑥,王褒(约51~年),字子渊,琅琊临沂人,南北朝文学家。曾祖王俭、祖王骞、父王规,俱有重名。妻子为梁武帝之弟鄱阳王萧恢之女。王褒撰有《僮约》一卷,规约云:“果熟收敛,不得吮尝。犬吠当起,惊告邻里。枨门柱户,上楼击鼓;荷盾曳矛,还落三周。勤心疾作,不得遨游。奴老力索。种莞织席;事讫欲休,当春一石。夜半无事,浣衣当白;若有私敛,主给宾客。奴不得有奸私,事当关白。奴不听教,当笞一百。”
⑦,陈藏器(约-年),唐代中药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公元71年至年间(开元年间),任京兆府三原县尉。"佚文散见《证类本草》等。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10类: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发展成后世"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
⑧,戴叔伦(约72--约),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⑨,沈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号胥山。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宋徽宗宣和六年()甲辰科状元。先祖沈遘因酷爱松阳山水名胜,而徙居松阳。现今松阳县有沈晦故宅遗址,其所居巷曰"袭魁坊",俗称"状元坊",有宣和御制赐宴诗刻于县学。
⑩,杨蟠(约~)北宋官员、诗人。字公济,别号浩然居士,章安(今属浙江临海)人绍圣二年(),以承议郎知温州,在任二年,颇得百姓好评。元佑四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两浙西路钤辖兼杭州知府,杨蟠亦应苏轼力邀,以奉议郎通判杭州军州事,与苏轼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等事宜。两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公余唱和甚多。
《茶园祈福》麻威武
本期策划:林亚青
本期设计:许希峰
本文作者:郑闰
图片来源:姜晓东、陈建辉等。
松阳县雨过天青文化策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