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家,甜蜜的家——住房与庭院
到年,郊区还没有明显的独特性,重要的活动和发明都在城市里面,外围的小镇只是缩小的城市。但是不到50年,至年,郊区的形象完全不同于城市,城市边缘的社区不再是迷你的都市。人们的心目中开始出现共同的郊区画面,带有田园风情余韵的独栋住宅。工业的进步和政府职能的增加,让更多的人走入城市公共空间,家庭便成为保护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19世纪末,抛下家小的寻欢作乐和社交嬉戏逐渐失去吸引力,对家和住宅的款款眷恋缓缓走进人们心中。美国人开始反思如何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市。
家庭和住房
无论是基督教还是犹太教文化,其中家庭都享有尊贵的地位(中华文化同样如此,家国情怀,修身齐家等等)。家庭用来抚育儿童,来宣谕道德文化。但是古代欧洲一家老小和牲畜混在一起(汉字里的家,也是和猪生活在一个屋顶下),城市居民还和店铺里的仆人、工人住在一起。生活几乎是完全公开的,毫无隐私可言。
到了18世纪,私人生活空间开始不断扩大,人们在家中躲避社会的纷扰,撕下伪装、尽享自我。社会学和心理学关于隐私的新观念说明了为何每个家庭和个人都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这种观念欧洲和东方,但只在美国,这种对家庭生活、隐私和独立的推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在左右的30年间。这也是美国人财富积累的产物。相反日本也以家庭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单位,但受佛教观念印象,压制个人需求,住房不需要很大,重要的是家庭生活的质量。
当然除了财富,要解释美国住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影响。牧师们比先辈们更加激情的赞扬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认为家庭能够阻止全社会道德沦丧、坠入罪恶,坚信在家以外,人们再也找不到完满、真诚和满足感。一位神父说:“美国的力量不在于宣布人人自由平等,而在于壁炉边家庭生活的潜移默化,,这正是将家庭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增长,家庭不再是工作的场所,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工作。丈夫外出工作,妻子留守家中,在人们眼中,家庭变成了“女性空间”,没有哪里比这里更好。社会告诉妇女,家应当是美的。在这种背景下,独户住宅无疑成为中产阶级家庭理想的典范。沃尔特.惠特曼写到:“一个人只有拥有一栋住房和房下的土地,他的生命才完整,他的人生才完整。”一个社论写到:“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不仅仅是成功人士的标志,而且是道德高尚的象征”。
政商领袖对市民拥有住房也开始非常热心,希望住房贷款能够“用住房把工人束缚在工厂里“,而这正是恩格斯所担心的。据说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丝毫不担心工人罢工,因为他们“住在费城,有自己的房子,无法承担罢工的后果”。而波士顿储蓄银行总裁说过:“给他改善生活的希望,给他挣钱养家的机会,让他老有所依,让他有机会享受生活、从心所欲;这样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忍受工作的贫困和艰辛”。
马克思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并不认为孤立的家庭中会出现平静祥和、有性别分工的生活,他们认为这是以妇女沦为家务奴隶为基础的。因此他们曾试验了多种生活方式,傅立叶认为田园住宅:“在经济上是一种浪费,在人性上是一种背叛,更背离了上帝的设计,因而注定会消失”。
但美国大部分人不这样想。独立的住房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梦想,他们认为住房是个体存在的象征。住房是基本的地理分界,房屋和房屋之外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与之相应地,自我意识是基本的心理分界,有自我意识和没有自我意识是两个不同的心理概念。毋庸置疑,英美法律和习俗将每个人的家庭视为自己的避难所,破坏住房就相当于破坏个体的存在。
不动产
几个世纪以来,拥有土地是权力的唯一来源。在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私有财产概念与文明相伴而来。将拥有土地视作身份的象征和防止财富缩水的保障是欧洲的观念,随着这些移民来到北美大陆,他们建立的各种社会,只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社会留存了下来,其他均失败了。所以拥有土地是美国梦的一大部分。
住宅中的庭院
在-年,美国中产阶级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不再那么功利,转而要求更加广阔的户外空间。理想的住房最好坐落在一片人工修建的草坪中间,或是栖身于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中。乡村墓园和公园先后收人追捧,继而郊区别墅也被认为具有“美感和美德“,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最初的北美住宅是联排别墅或附联式房屋,因为这样更加安全和经济。年后,“密集“型住房模式的魅力随着时间淡去,到年,独栋住宅已经成为典型的郊区住房。独栋住房在选址上更倾向于保留田园风光的地带。这时的人类已经不再被大自然所困扰,美化自然的观念也应运而生。将自然赋予更多的诗意,远超过前人对荒野的情感。
另一个促使人们离开拥挤的城市的原因是传染病。每当有瘟疫的谣言时,城市居民就会四散而逃。对传染病的恐惧无疑更加凸显了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而乡间别墅和平顶屋的出现则让郊区居民亲身体验了自然的恩惠。
人们希望郊区住宅有个不小的庭院作为自家的私人空间,既能活动又能休闲。理想的郊区不再是拥挤的社区,而是各家拥有自己独立的住宅,关上大门与外界相隔,恍若世外桃源。草坪是一道屏障,把家与城市的危险和诱惑隔开,它没有明确的功能,却意味着从公共街道到私人住宅的过渡带,是会外活动与家庭生活的转换,是各种户外活动的场所,更是抚育儿童的理想场所。
美国的住宅没有围墙,这种开放式的郊区建筑体现了美国文化。让家成为伊甸园,成为不受外界干扰的休憩之所的观念,自然会让居民重视自家花园和草坪。在英国,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享受精心布置的草坪,但在美国,草坪没这么高贵,自家住宅带有一块平整的草地是郊区居民身份的象征。精心打扮的庭院是主人引以为豪的资本,足够提醒过往行人赞叹主人的财务和地位,这就是“炫耀性消费”。
单靠个人和某个组织很难在全国推广以上这种住宅和庭院的观念,很多重要人物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公园规划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和社会改革家布鲁斯和超验主义哲学家爱默生等。本书重点介绍了三位人物,凯瑟琳.比切尔、安德鲁.杰克逊.唐宁和卡尔弗特.沃克斯。
凯瑟琳.比切尔
凯瑟琳.比切尔年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庭,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加尔文派牧师,她的7个弟弟都是牧师(丧母后,她负责照顾家庭),其中还有一位成为全美首屈一指的牧师。她的一位妹妹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哈丽雅特.比切尔.斯托。她本人在19世纪研究生活美德和必需条件这一领域的执牛耳者。她坚信女性的品德优于男性,一生0多部著作均基于此理念。
她的观念对美国的印象始于年出版的《论家政-献给上学或居家的年轻女子》,被选为教科书,她把家居理念与建筑和景观设计融合起来。该书是美国第一部规划现实生活的论著,内容涉及各个房间的不同功用。
凯瑟琳虽然没有明确赞赏郊区生活,但她认为田园风情所及之处是最理想的家庭生活。她坚信:“每个人在心底都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她与妹妹(前面提到的,写了引发了南北战争的书)合著《美国妇女的家,或家政学的原则》。她向人们推广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生活。她虽然没有孩子、孤独终老,但是却向美国大陆所有女性传播生活常识和家庭知识。
安德鲁.唐宁
与凯瑟琳的《论家政》同年,安德鲁.唐宁出版了美国第一部从科学和哲学方面探讨花园布景艺术的著作《论花园布景的理论与实践》。这时他6岁,是享誉哈德孙河的园艺师,此书让他成为当时最富修养、最善文辞的建筑评论家,成为将乡村理想转变为郊区梦想最有影响力的人。
唐宁高调赞成私人拥有住房。年他写道:“我们相信,在世俗人间,个人住房体现的是无比的力量和高尚的美德”。他热情拥护英式村舍,此类住宅理念诞生于年代的英国,30年代传入美国,尤其适合正在发展的中产阶级。
唐宁在华盛顿设计的景观
唐宁将住房分为三等:最差的村舍,没有家仆的人住;中等的是农场住房,只有实用价值,毫无审美意义;最好的是乡间别墅,至少3-5个仆人打扫。他喜欢赞赏新式蒸汽机车“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观作用”,为郊区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他鼓励美国人到郊区买房置地。他还亲在设计了郊区规划方案,布满了独户住宅,中心是一个公共的大型公园,宽阔的道路从公园向四处延伸,每栋住宅距离街道至少英尺。
唐宁3年的作品
年,唐宁推出《乡间住宅的建筑学》,是最早谈论住房与公民地位关系的著作。他认为,核心家庭是“最好的社会形式”,“对一个民族而言,一个独立的住房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把家安在乡间,这样在家庭这个小世界中,信任、美和秩序便会占据主导。”
年唐宁与妻子乘坐去往纽约的汽船,汽船船长为了跟另一艘船竞速,导致燃烧。唐宁在拯救他人时不幸遇难。美国人隆重悼念他,总统也发来唁电。一份报纸称:“在美国,唐宁的死造成了巨大损失,无人能及“。
卡尔夫特.沃克斯
唐宁去世后,他的同事卡尔夫特.沃克斯接过衣钵,成为影响美国郊区建筑的重要人物。沃克斯年生于英格兰,在伦敦学过建筑学,年与唐宁在巴黎相遇并深受其影响,并跟同他来纽约,此后0年内,他成为全美最著名的景观建筑师,一生宣卫唐宁的理论。6年他说服奥姆斯特德一起参与中央公园的设计规划。
沃克斯反对在风格上炫富和造作,反感意大利风格和哥特式建筑,建议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舒适和最有美感的风格,切忌盲目追求外国样式。正是出于对自然景观的迷恋,沃克斯很快开始批评棋盘式方格网街道的陈腐。他认为太过正式,也缺乏美感,与美国蜿蜒曲折的地平线格格不入,是枯燥乏味的设计风格。
沃克斯在中央公园里的设计作品
比切尔、唐宁和沃克斯等代表了盎格鲁-美国文化中贬低城市生活的一面。美国的创立者之一托马斯.杰弗逊极力避免伦敦大城市的那些问题,“大城市就是吞噬人类道德、健康和自由的瘟疫。城市的确哺育了某些高雅技艺,但实用的技艺到处都有,我宁愿要那些不够高雅的技艺,也要保留美德、健康和自由”。本书中介绍了一系列作家对城市的批判。美国大都市虽然充满希望、温情和高雅,但也有弊病和罪恶,甚至更多的是后者。
在19世纪,美国人对人口集聚根深蒂固的反感甚嚣尘上。美国的大城市往往是制造业中心,噪音和空气污染让人震惊,工厂附近很快沦为平民窟。没人愿意住在重工业和繁忙的铁路附近。随着城市变得更大、更吵闹也更阴森恐怖,那里也不再是人们心中的避难所,而变成令人毛骨悚然的危险地带。乡村居民的寿命长过城市居民。比传染病更甚的是不道德行为,城市被看成是罪恶的产物,而执法机关却几乎无能为力。
郊区却让人们安心居住,那里沐浴着阳光,生活淳朴、自由随意,即远离混乱,也没有卖淫和暴力,这些问题都留在了千疮百孔的城市。
年后,波兰人、意大利人和俄罗斯人等各色东欧和南欧人大量涌入美国工业城市,他们大部分是天主教徒和犹太人,导致城市人口的种族构成发生了变化,成为中产阶级对老的社区不满因素之一。他们利用公共交通设施搬到城市以外居住。
比切尔、唐宁、沃克斯等人共同把私人空间的好处浪漫化,并融合了新英格兰的田园牧歌和托马斯.杰弗逊笔下的乡绅庄园,塑造了城乡一体的城市形象,并影响了一代景观建筑师。到年,“郊区“一词不在使人想到低劣,也不再受人嘲笑。郊区理想是美国人心中的应许之地,对于奋斗的人们,郊区是看得见的回馈;那里融合了城市和乡村生活的优势,那里是漂泊在工业社会的人永远的家。
第四章罗曼蒂克式的郊区唐宁等谈论的更多是住房而非社区,还没有出现规划完整、遗世独立的郊区。年代,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新的交通方式让通勤成为可能,于是大幕拉开,一个个出自设计师之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浪漫郊区登台亮相。
棋盘式布局和蜿蜒道路
公元前年古希腊城邦规划师希波达莫斯(hippodamus)将平行的街道布局引入比雷埃夫斯(piraus),从此“棋盘式布局”并成为通用的街道模式。
但是随着希腊的衰败,中世纪的路网更随意,直到16世纪才重新绽放昔日光彩。费城,萨凡纳和纽约都借鉴了克里斯多夫.雷恩爵士(sirChristophrwrn)伦敦方案,都建起了棋盘状的街道。
年朗方(L’nfant)为华盛顿特区规划了类似的布局,并在其中加入了放射的街道。
棋盘式布局的街道规划出来的地块5*英尺(7.5*30米),买卖房产非常便利。直角方格网也象征着风靡19世纪城市布局的反自然主义。矩形街道代表着人类征服土地和驯化一个大陆的能力。“曲线意味着乡村而直线意味着城市,这是无人不知的常识”。
美国的宪法通过后的50年,也是棋盘式布局广泛传播的50年。托马斯.杰斐逊将理性主义和普世统一的哲学融入美国的扩张中,通过《年西北法令》导引向西扩张。西部城市都按照东部大城市的棋盘式布局建设,让定居者看到有序和繁华。在《年宅地法》中,美国将每平方英里土地分为4块,每个地块16英亩,相互之间以直线区隔。
这时,开始有人抨击这种矩形街区必然导致居住条件拥挤恶化,街道即缺乏吸引力又易于疾病扩散。城市边缘地带对此的解决方法是效仿巴黎豪斯曼男爵,铺设两旁是行道树的林荫大道。林荫大道精心装点,道路宽阔,两侧都是独栋住宅,人们将其视为蓬勃发展中的公园系统的眼神,意图用其将一个个公共空间连接起来。林荫大道形成的街区比美国标准街区(00*60米)大两倍。
巴黎的林荫大道
与此同时,住房渐渐有了统一的退线,3年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莱茵市,一个地块规定住房与街道保持9米的距离。
对地位较高的郊区居民来说,要创造一种崭新的形象,蜿蜒小路比宏伟的林荫大道更重要。棋盘式布局与林荫大道完美搭配,而唐宁等宣扬的郊区乡舍,更适合搭配起伏的街道。年代首次将蜿蜒路模式引入郊区,其平缓的转弯处象征着家庭生活如田园牧歌一般的节奏缓慢,与繁忙高效的工厂劳作和商务活动完全不同。在人们的郊区梦中,少不了一条蜿蜒小道,以收曲径通幽之美,凸显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
下面介绍三个早期规划郊区,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
亚历山大.戴维斯与卢埃林公园
南北战争前,全世界第一个凸显自然之美的郊区位于新泽西州奥兰治山脉。年开始,药材商人卢埃林.哈斯克尔在西奥兰治不断买地,到6年时,他与8个合伙人买了英亩地产。这里环境优美,曼哈顿胜景尽收眼底,从纽约坐火车只需形式13英里。哈斯克尔相信只要采用恰当的生活方式,最终可以达到完美境界。他深爱大自然,因此他准备在此建造一个景色优美的社区:“人们可以在那里尽享人生,荣耀备至”,这就是卢埃林公园(llwllynpark)。
哈斯克尔选择了亚历山大.戴维斯(AlxandrDavis)负责场地规划。戴维斯毕业于纽约的一所艺术学校,是当时最为多产的建筑师。年戴维斯的《乡村居民》(RuralRsidncs)一书问世,旨在“促进美国乡村建筑的发展”,开创了“住宅模板类图书”这一全新类型,有各类住房的图画。戴维斯也是唐宁的好友。
卢埃林公园专为“在纽约市工作却想在附近乡村拥有幽静且干净住宅的人”设计,该公园已进入了两个全新特征:蜿蜒的道路、社会中心保留开放空间。二者最大限度的配合了自然景观,开创了居民生活的先例。
托马斯.杰斐逊在蒙蒂塞洛的花园中首先采用了通幽曲径,堪称美国使用此类通道第一人;但是有意识地将蜿蜒道路融入整个社区的先驱则非卢埃林公园莫属。
人们对卢埃林公园报以极大热情,称其为“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地产开发项目”。因此入住者都是富豪,爱迪生绝大多数时间都住在这里搞发明。该社区为景观建筑师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即可以为一组居民而非单个家庭做出符合自然美景的规划,对于0世纪的郊区规划,它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与滨河社区
奥姆斯特德同样是唐宁的门徒,他年轻时学习成为土木工程师,干过农场,研究过奴隶制,主管过美国卫生部,最著名的是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师、总建筑师和督察。他将郊区视作城镇与乡野的完美融合,而非逃离城市的避风港。“没有宏伟郊区的城市就不是宏伟的城市”。
奥姆斯特德与合伙人卡尔弗特.沃克斯一共规划了16个郊区,最富新意的当属滨河社区(rivrsid),位于芝加哥-伯灵顿-昆西铁路的第一个郊区车站附近,是“唯一邻近芝加哥又令人不无希望的郊区”。
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精心规划了排水、照明、学校和娱乐设施,还划出英亩作为公共用地,还有必不可少的公园。社区铺设弯曲的道路,要求住房与街道之间保留9米间距,房主需要保持花园整洁。
滨河社区一个特点是建设了一条快速路直通芝加哥,这条路出入口有限。奥姆斯特德认为,就业与居住的分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通勤将是一种不乏愉悦的生活体验,故而提议建造一条足以媲美铁路的高级公路,两旁不能有商店、工厂,以免干扰通行,破坏自然景观。
滨河社区没有在房地产市场成功,因为芝加哥在年大火,大量资金投入城市重建,导致滨河社区缺乏资金投入,土地价值下降,但是这里完全实现了奥姆斯特德宜居社区的理念。他深信,郊区经过良好的规划,将会成为“最有魅力、最高雅也最有益身心健康的家居方式,也注定是人类文明的最佳表现形式”。
亚历山大.斯图尔特与花园城
亚历山大.斯图尔特(AlxandrStward)6年在曼哈顿开了一家干货商铺,被视为全世界百货商店的鼻祖。所以他超级有钱,有大量土地,有位于第五大道的豪宅和名震全美的画廊。他想挑战开发郊区,选中长岛的亨普斯特德镇一块公用用地,来开发花园城项目。
花园城坐落在一片天然草原之上,长宽各有13英里和.5英里,长岛铁路从旁经过。斯图尔特还自修了一段支线与之连接。他认为铁路能带来土地增值,同时高票价会将工人阶级挡在门外。
建成的火车站,年新站建成后该站拆毁
花园规划由约翰.凯勒姆设计,他将棋盘式布局引入其中,加了对角线的斜线,并加入了多个公园。但是花园城的街区较大、在-米,几乎是纽约的5倍;道路宽4米,而曼哈顿的主干道只有18米宽。住宅要距离街道.5米,这块地上要修上花园和草坪才不会突兀,这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
凯勒姆的房子建于年
出乎意料的是,斯图尔特决定花园城的抵偿只租不售,年租金少则50美金,多则0美金,这很有违常理。本来的方案中并没有为学校和教堂预留土地,住房者遥远的间距让住宅区与公共设施的隔绝难以忍受。不幸的是,凯勒姆在年去世,斯图尔特5年后也去世,随着最有能力为花园城带来繁荣的两个人离开人世,它并没有取得地产成功。0年后,花园城的60栋住宅只有一半出租出去。
年前,美国只有少数的郊区经过规划,除了上述三个,其他的也基本上没有成功,其中1年新泽西的温兰德比较成功,它向不同经济水平的居民出售房产,预先做好了教育、宗教和商业设施的规划。温兰德与花园城一胜一败,温兰德胜在迎合居民需要土地和房产的潮流,花园城败在想要改变居者有其屋的传统生活方式。
本章介绍的郊区社区规划开发,延续了唐宁等大力宣扬的浪漫主义传统。这三个社区的历史告诉人们,商业化的土地规划可以通过人为创造环境的方式满足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城市便捷生活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居民。
这时的郊区社区揭示了两个事实:其一,质量上乘的独户住宅不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其二,大块土地上的大面积住房只能出售,不能出租。
本期书籍马唐草边疆
领读王学勇
编辑发布冯天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