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听学长学姐说”是清华大学五大书院年推出的专题系列推送,邀请校内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和文艺体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长学姐,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讲述他们的心声,传递榜样力量和精神,帮助学弟学妹们提前了解大学生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零字班的学弟学妹们,欢迎你们,我们在美丽的清华园等你们!
01
清影团队:
用影像对抗遗忘
清影团队作品
《手机里的武汉新年》
《手机里的武汉新年》为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与快手联合发起的首部抗“疫”手机短纪录片。在武汉前线,无数普通人拿起手机,自发地记录自己的城市。这些影像经过清影团队的创作,呈现出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武汉,记录下了一系列不可再现的珍贵瞬间。
《手机里的武汉新年》导演之一孙虹在接受Remix教育采访时,这样介绍创作灵感:
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里,我记得当时有一条短视频特别地触动我,视频是在一个深夜的环境里用手机拍的,画质也非常的不清楚,有很粗重的颗粒感,画面里面也没有人,拍的是一栋楼,楼里头是星星点点的灯光,声音很嘈杂,但是过了一会你逐渐会听到有人在喊,武汉加油,可能又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听到这个视频里头隐约传来了一些歌声,是他们在唱《我和我的祖国》。我记得当时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辛酸中又夹杂着一些温暖的感受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让我有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后来我就在短视频的平台上搜了一下,发现不只这一条短视频,有很多人都用自己的手机在同样的时刻记录了那个瞬间。我就觉得歌声和他们用手机拍摄的行为,其实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对抗疫情以及一些未知恐惧的力量。
看到这些短视频,我就想,如果这样的一个片段能够放在一个纪录片里的话,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纪实段落。所以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等到疫情过去之后,我们当时看到的很多非常珍贵的瞬间,再也不会被我们翻出来回忆了,很有可能它们就会被淹没在无数个短视频的瞬间里。所以我们就想说,有没有可能通过做一个片子来回顾这一段时期的一些经历和过程,把那些珍贵的瞬间给串联起来。当时是这样的一种很朴素的想法,想要去创作这样一部片子。
想法确定后,孙虹在清影工作室在校生的群里面发了招募信息,顺利组成了十几个人的小型公益创作团队。
这部片子为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与快手联合发起的首部抗“疫”手机短纪录片,全长18分钟。全片由来自77位快手用户的条短视频制作而成。孙虹说:“如果说遗忘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影像去对抗遗忘,去温暖世界。”
片子出来之后,在微博上有多万的播放量,很多人看完片子之后,对片中三块屏幕同时呈现的方式有新奇感。视频看起来是通过不同的画幅合在一起,实际上,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画面与画面之间会产生互动或一些联系,或是让一个人看到在同一个时间阶段里,不同的人群在做什么,这会有一种新的意义和表达产生。疫情终会过去,疫情之下的每一个个体、每一次经历都不该被忘记。创作团队希望能用影像来呈现真实,传递温暖,铭记并反思这一切,然后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02
谢廷玉:
以文为杖,用现实“激活”理论
谢廷玉
谢廷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级本科生,现任人文学院学生会主席。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入选“英华学者”计划。积极参与科研,曾以自主立项或参与的形式从事多项SRT或大学生创新项目,其中“幸运的人鱼:文化批判视阈下的锦鲤研究”入选清华大学“星火计划”项目。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挑战杯项目“互联网空间的观相术:文化批判视國下的饭圈生态研究”,这一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发表于光明日报客户端。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年度院长奖学金三等奖。
年10月末,当时我正在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的期中论文做殊死斗争。这门课由夏莹老师主讲,她对期中论文的要求是,必须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用西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为了找到一个能和哲学理论发生化学反应的现实问题,我连续几天寝食难安。
彼时,转发超越妹妹求好运的潮流方兴未艾,新生代“锦鲤”信小呆也是风头正盛。面对这一届年轻人的“日常迷信”,不少媒体纷纷发出“年轻人终究要努力奋斗”的呼声,人们深恐青年人就此沉沦于“封建迷信”,更疑惑于生长在科学与启蒙大旗下的新世代何以开始相信玄学。这同样是我的困惑。
某一日,我抱着这样的疑惑看到了《启蒙辩证法》中的一段话:“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我突然意识到,锦鲤刷屏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其中。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努力,并得到朋友们的多番襄助后,我对锦鲤问题的思考终于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加持下成文。
我就此意识到,除了以一种从文本到文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方式来处理哲学问题,用现实“激活”理论,同样是一种有趣的可能。于是,我在大三与同学共同立项,研究饭圈文化,我们的成果——《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也有幸发表于光明日报客户端;而近日,我针对浙江省高考作文,与同事一同撰写的《“晦涩而深刻”的满分作文,是如何误解了哲学?》也发表在新京报书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