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汤惠生哭泣的人面像

哭泣的人面像

年6月2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第期暨“中国重大考古发现进校园”优秀校友系列讲座《汤惠生:哭泣的人面像》在长安校区史学楼9-10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研究中心)顺利举行。汤惠生教授是西北大学级考古学专业优秀毕业生,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河湟地区、印度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岩画研究,曾在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工作19年,任副所长;后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讲座由文化遗产学院陈洪海教授、于春副教授主持,相关专业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中国人面像岩画地点的分布

人面像岩画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岩画题材,讲座首先梳理了人面像岩画的研究史。汤惠生教授指出,我国学者中最早注意到人面像岩画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宋耀良教授,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北方,特别是在内蒙古的阴山及宁夏贺兰山发现了很多人面像岩画。通过更广泛的调查后发现,人面像岩画在东南沿海地区,包括江苏连云港、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均有分布,河套地区分布也较多。宋耀良教授认为我国的人面像岩画最早诞生于连云港,随后分两路,一路南下到香港台湾(即东南沿海),一部分北上到赤峰,并顺着赤峰再往西,传播到河套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人面像岩画分布的地点除太平洋、环太平洋以外,继续向美洲传播。汤惠生教授指出,宋耀良认为岩画从东亚大陆到美洲大陆是通过“跳岛传播”的方式传播过去的,这一观点受到巨石文化的传播论的影响。

人面像起源与传播理论

汤惠生教授根据人面像的构图风格、分布情况,介绍了中国的人面像可以大致分为A、B两个类型。同时指出:宁夏贺兰山岩画中人面像岩画很多,同时包括这两种类型。

环太平洋型(A型)

A型被命名为“环太平洋型”,该类型的特征是装饰纹饰比较繁冗,大多有伴生的同心圆、涡纹、芒线等,又叫太阳纹,很容易辨识为人面像。这一类型的岩画与中国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和“南岛语族”关系密切。南岛语族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太平洋地区考古学、人类学和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etiansc.com/ddts/14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