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无尽之夏踏浪行ldquo中国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0/5970563.html

风起海南,风动海棠。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风起潮涌之际,“国家海岸”海棠湾,已拥有奢华酒店集群、国际免税城、蜈支洲岛等许多闪亮坐标。而在这些坐标背后,在海棠湾旖旎海岸的尽头,有一个名为后海角的地方,那里依偎着一个长约2公里的小海湾,名叫皇后湾。在皇后湾畔,一个疍家小渔村正踏浪而行,追寻着新的机遇。

这个不到人的小渔村,是藤海村,也叫后海村。这里是全球排名前十的初学冲浪圣地;这里是一个为美丽乡村建设奉献出“体育+旅游+原生态”样本的独特村庄;这里在十几年的悄然发展中,吸引了全国约40%的冲浪俱乐部驻扎,也吸引了众多冲浪人的长期驻足;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冲浪村,被誉为“中国冲浪第一村”。

一个地处偏远的小渔村为何能与冲浪结缘?在“第一村”的耀眼口碑背后,渔村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在自贸港建设的浪潮中,渔村又将如何勇立潮头?

寻浪:疍家渔村和冲浪人的梦想

柔软的白色沙滩,几个人悠然缓行。海浪层层铺展而来,冲浪的人们站在板上,随浪起伏。海中央是叶叶帆板,海湾的那头,是挑战风筝冲浪的人们在浪头滑行。充气风筝后,是依海而立的葱翠小山。

平日里,如半圆月亮的皇后湾,安详静谧,只有海浪和海风的声音从缺口静静涌来再静静退去,犹如海边的桃花源。

此时湾中的海浪,大概与数百年前疍家人到来时并无二致。数百年前从广东顺德一路捕鱼而来的疍家人,来到这个当时形状酷似龙头的“海棠头”,就不再四处迁移。也许,这个充满包容的海湾,就是过着以舟为室、以海为陆生活的他们所寻觅的理想栖息地:也许,这里的无尽之夏和涌动着海浪的海岸,已足以抚慰他们长期漂泊的风霜和艰辛。

后海疍家人自古以来对海洋的依赖和信仰,在海洋中的寻觅和拼搏……是为了族群生存和繁衍生息。一位祖辈已在此居住了七代的村中老人,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他年轻的时候,一艘出海归来的渔船因风浪搁浅。后海百姓来到村中那棵老枇杷树下的海神庙祈求护佑。仪式结束后不久,船只脱险。自此,村民更加重视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祭拜海神活动。他们祈盼通过隆重仪式求得一年风调雨顺。

近几十年来,疍家人已不再沿袭“海上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纷纷上岸定居,渐成藤海渔村。和许多走过岁月风霜的村落一样,他们仍在寻找着未来的方向。此时,三亚其它地方的村庄大多在经历着急遽变迁——鹿回头渔村已拆迁并搬离海边,村民住进了楼宇社区;南边海渔村已是容纳人们市井生活的城中村落;黎村博后成了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嘱托中玫瑰环绕的村庄;黎村中廖则确定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国家级美丽乡村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在渔村的周边,与后海村相隔2.7公里水域相望的蜈支洲岛,已是知名旅游胜地。在海湾的那一边,分布着全球最大的单体免税店和诸多五星级酒店,矗立医院。海棠湾正朝着建成世界级旅游度假天堂的目标稳步前进,而处于其中的“陆上疍家”后海村,如同他们的祖辈千里迢迢终安于此地的历程一般,也在寻找着属于他们的那片未知的“海浪”,期待着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发展。

谁也不曾预料,年的第一缕阳光不仅唤醒了新的世纪,也无意中唤醒了这个小村落和中国冲浪文化之间的渊源。那时,后海的这缕阳光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千禧年节目的镜头里。后海隐秘的美景以及绝好的海浪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第一位职业冲浪运动员刘丹,就是中国最早进入后海冲浪的那批人之一。有阳光的午后,坐在自己开设于后海的素食餐厅外,出生于湖北的刘丹回忆起自己初到后海时的情景。海风拂过她那冲浪人特有的深色肌肤。那是年,渔村游人还很少。路是土路,海边长满了荒草。刘丹在海湾跌跌撞撞地学习着“一见钟情”的冲浪。练习三年后,刘丹以运动员的身份多次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冲浪大赛。而后海的浪和渔村返璞归真的气息,让她觉得这就是梦想中的人生,因此,她长居了下来。

国内最早的一批冲浪人大都在这个小渔村生活过,有的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他们就像最初来到这里的疍家人,身处于无尽之夏中的海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奠定了后海在他们心中无可替代的位置——

两面环山的皇后湾无疑是大自然赠予冲浪人的慷慨礼物。细软洁净的沙滩向海中平缓延伸,形成长达数十米的浅海床。半圆的海湾弧度,令海浪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向岸边,呈现出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浪。新手和高阶冲浪人均可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由于正好处于多在夏天有浪的大东海海湾和多在冬天有浪的万宁日月湾之间,后海一年四季几乎都有浪可冲。事实上,全世界的冲浪点虽多,但好的浪点稀缺。我国稳定的浪点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后海,由此脱颖而出。

沙白、水浅、浪好、风和……许多冲浪人因追浪的梦想,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蓝色后海里白色的浪和他们相遇的瞬间,犹如一道闪电点燃了他们内心的火花。这火花以无与伦比的魅力蔓延开来。从此,他们舍去了过往职业——可能是公司职员、插画师、教师、模特、厨师……从此,他们和疍家渔民一起,留居在这片充满包容的海湾。

踏浪后海的冲浪人

踏浪:千禧阳光照耀下的交融之路

当人们把目光从渔村抬起,再投向海南、投向三亚以及海棠湾,就会发现一切并不是偶然。千禧阳光唤醒的并不只是这一湾沉睡的海水。

年,海南省提出海口、三亚南北两地带动中部发展的目标,位于三亚东翼的海棠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年,在世界一流设计公司的配合下,海南省政府出台了海棠湾作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的规划蓝图。这一年,刘丹他们来到了后海。

随着海南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海棠湾声名鹊起,各项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冲浪人来到了渔村。这令仍在摸索中的渔村发展方向突然有了超出原来规划、带着些许梦幻色彩的奇妙开局。

这片海湾曾接纳了漂泊而来的疍家人,疍家人又接纳了冲浪人。而冲浪人也在用自己的善意、尊重和奔放为渔村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来自成都的吴承泽,既是冲浪人,也是创业者。他所创办的亼樂俱乐部,是后海第一批冲浪俱乐部之一。而他在这里的日子总是离不开那海、离不开那浪。道道海浪带着无尽诱惑涌过来,涌进了吴承泽的心里,又是有好浪的一天。他抱起冲浪板,穿过面朝大海的客栈、椰树下的小泳池、五颜六色的冲浪板,和店里的义工、冲浪教练一起去赴一场永不厌倦的约会。划向海浪、摇摆加速、到达海浪的最高点重返浪头,犹似与浪花之间合奏着从舒缓到激昂的曲子,一气呵成,配合默契。回想初来时,来三亚的他和刘丹一样对冲浪“一见钟情”,海边的美景和渔村的氛围同样令他沉醉,索性选择留在后海投资。如今,吴承泽的俱乐部在当地已颇有影响力,还开设了香水湾二店。

除了创业,冲浪人还带着无限的创意来到渔村。村中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小楼、颇具艺术感的涂鸦墙和朴拙有趣的指路牌。在他们精心改造的民居中,不乏精品案例。海边一家名为SIXX六甲的冲浪主题酒店,是根据一栋三层楼的渔民住宅改造而成,渔家小楼变成了极简摩登的小楼,渔家养虾池变成了游泳池。巧妙的设计曾获得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优异奖、意大利ADesign国际设计奖银奖,成为美国建筑大师奖AMP里唯一一个同时荣获酒店建筑、古旧建筑翻新与重建两项荣誉奖的项目。

由刘丹和冲浪俱乐部发起的“慈善变装冲浪大赛”,云集了众多的冲浪高手,成为海南冲浪人一年一度的传统比赛。每一届大赛所筹集到的款项,都会捐赠给三亚某脑残疾儿童中心的孩子们。除此之外,冲浪人还会定期举办环保活动,组织人们清理海滩、举办环保集市。他们热爱海洋,也爱着这个给予他们无限包容的地方。

随着冲浪人的到来,后海的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有的年轻人辞去在外的工作,将自家一楼改为海南风味餐厅;有的除了打渔,还开起了海鲜排档;有的则将住宅楼改为民宿对外出租……

村民扬兴庆在年的时候,就敏锐地发现了发展中的后海蕴藏着越来越多的商机,便和家人商量,将自家四层住宅的一楼改成餐厅,经营海南本土菜。他白天在村旁的蜈支洲岛上班,晚上回家在餐厅给母亲打下手。因为餐厅靠近村口,本土菜做得地道又实惠,所以生意一直很不错。后来,他和妻子都辞去了景区的工作,专心经营餐厅。现在扬兴庆的饭店已小有名气,家中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养在深闺的后海渔村如今处处呈现着村民与冲浪人和谐交融的画面。一条主街的两侧延伸出许多小巷子,每条巷子里都会有客栈、商铺和民居相邻的景象。村民们坐在家门口搬条板凳纳凉聊天、支起饭桌喝茶用餐、在巷子里举行婚宴……还有挎着竹筐卖槟榔的阿婆、推着三轮车卖杂货的渔家女,肤色黝黑的冲浪手、在路上飞驰的滑板青年,以及清凉装扮的游客,就从村民身边走过。没有互相惊奇,也没有彼此干涉。还是那个野生、自由、淳朴、迷人的后海渔村。

仿佛是大自然早就做好的安排,后海有两个沙滩。一个是浪人乌托邦。他们建起冲浪客栈、举办冲浪活动、租住村中房屋、开设各式小店,认认真真过起了渔村生活;一个是渔家小夜曲。在捕鱼季,渔民夜间出海,清晨满载而归,摆起热闹的渔排早市。在休渔季,男人为停放在沙滩上的渔船补抹油漆,女人则坐在船篷钩着渔网。

疍家和冲浪人,原本并无交集的两个群体和两种文化,在交融碰撞中,为渔村涂上了带有魔力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产业。这独特产业所带来的魅力,也为后海渐渐找到了踏浪而行的突破口。

后海冲浪人自发组织起来定期清理海岸垃圾

破浪:风起之际借“势”起飞

坐在沙滩栈台上的晶晶仔细地一帧一帧剪着视频。海风吹得蓝白相间的大阳伞哗哗作响,几个刚从海上冲浪回来的顾客在兴奋地交流着感受。

“不仅要会冲浪,还要能拍照片、剪视频、组织社群……”晶晶笑称自己十项全能。在后海经营一家冲浪俱乐部的晶晶,六年前在北京一所大学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后,留在了导师的实验室工作,并计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意外接触到冲浪等海上运动的她,最终决定辞去工作,放弃北京户口独自来到三亚。从前终日穿着白色大褂做实验的她,来海南后考取了PADI潜水教练证书、美人鱼教练证书,常常连扛带提地拿着两个三四十斤重的气瓶当潜水教练,直到现在成为后海冲浪人并开设俱乐部。这样的选择背后,都是“热爱”两个字支撑着。

讲述完自己的经历,晶晶把刚剪辑好的视频发给了正赶往机场的小郭。为了排遣工作压力,小郭来到了后海学习冲浪。假期很快结束,恋恋不舍的她只能往回赶。临走前她告诉晶晶,自己一定还会再来。

浮生江海,疍家人这一看似独特的生活方式背后,实则隐藏着生存的苦楚和艰难。

浮生江海,同样也是冲浪人的生活方式,却有了大大的不同。在晶晶他们这些日益壮大的冲浪群体中可以发现,年轻族群对人生的理念随着日趋富庶发达的社会,开始更倾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理想的追随,并日渐成为主流。

清晨时分,鸟儿在椰林间啼鸣。几个年轻女子在海边伸展着身体,缓缓做起了瑜伽;夕阳余晖中,几个年轻女子在浪板上划进海浪,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同样的专注和愉悦。这是郭淑娟的女子冲浪营。一直致力于女性冲浪运动的郭淑娟,曾登上许多女性杂志的封面,也是一些冲浪品牌的代言人。她是中国第一代职业冲浪运动员、中国首位女子长板冲浪冠军、前中国国家冲浪队队员。年,东京奥运会新增了冲浪项目,她和15名冲浪者一起入选了中国冲浪国家队。为适应奥运规格,她将擅长的长板换为短板。而她,也同样选择长居于后海渔村。

晶晶和郭淑娟因为梦想而选择的道路,是后海很多冲浪人的人生轨迹。她们在冲浪专业技能和事业上的努力,使后海呈现出冲浪产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她们未来的走向,也无形中和海南的发展联系了起来。

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了关于在海南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促进体育、旅游、文化、健康等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体育旅游跨越式发展的规划。海南省省委解读此方案时,提出了“随着自贸港时代的开启,海南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不断升级乡村旅游,整合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产业。”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稳步推进,对后海村这个“中国冲浪第一村”来说,正如劲风从大海而来,掀起了层层好浪,为吴承泽、扬兴庆、晶晶、郭淑娟这些后海弄潮儿的借势起飞创造了良好条件。

如今的后海村,是全市1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这里的土路变为石板路,渔家小平房变为统一的小白楼。街道、楼房、路标,都得到统一的包装。除了游客、如候鸟一般在各地浪季往来的追浪者、长居于此的冲浪人,还有众多对冲浪有兴趣的初学者。这里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冲浪产业和冲浪文化。村中有五十多家国内先锋的冲浪俱乐部、各式主题民宿,以及配套的各项便利服务设施。

目前,冲浪在我国还是小众产业。据年非官方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世界冲浪总人口数不少于万人,中国大陆冲浪活跃人数仅为-人,专业冲浪人人左右。但对有着原生态之美的后海村来说,别处小众的冲浪产业,在这里则呈现出高密度聚集的形态。这就意味着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中,后海村已有了无尽先机。

冲浪运动的历史并不短暂。一千年前的波利尼西亚人拿着一块板子就可以驰骋在太平洋的海面。近半个世纪以来,冲浪文化从美国加州开始,如海风般吹到世界的众多海湾。直至今日,冲浪运动仍呈冉冉上升的趋势,每年6月20日被定为世界冲浪日,奥运会已将冲浪纳入正式比赛项目。

而此时此地,就在后海这个冲浪第一村,就在皇后湾这个小小的海湾,风正从海上来,恰逢其时,恰逢此地。

海对岸依然是高耸的酒店和闪烁着的摩天轮,海的这边,后海村冲浪人和疍家渔民们,正一起努力创造着崭新的海洋文化,令这片冲浪秘境在“国家海岸”悄然绽放。

责任编辑/卢旭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期

时代报告与时代昂首同行

报告文学集时代精彩读本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zetiansc.com/zyjr/14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