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白癜风原因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110/5989991.html
大航海时代英美篇[第68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主播:由竹先生
长篇连载,每周三、五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本号主页回复:地图
第68节太平洋贸易
望厦条约
美国长久以来所秉持的“孤立主义”态度,并非是让美国与世界脱钩,而是对欧洲事务保持孤立或者说中立的态度。总得来说无论独立前还是独立后,前来这片新大陆淘金的欧洲人,都是想逃离旧大陆的束缚,前往新大陆开辟一片新天地者。如此心态下建立的国家,有这样的社会氛围实属正常。
与欧洲切割的心态使得当时的美国并无意于发展成为一个“殖民帝国”,或者说通过向海外移民扩张势力范围。这并不代表美国不会发展海外贸易,西方文明本身所带有的重商基因,让美国人不会排斥任何可以做生意的对象。在所有的贸易方向中,东亚尤其是中国是美国最感兴趣的。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中国一直是一个神秘、富庶,且拥有高级文明的国度。更重要的是,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都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叩开这个古老国家的大门。外国商人只被允许在广州这个通商口岸进行贸易。
早在年,刚获独立的美国人就派出一艘商船前往中国寻求贸易机会。为了向中国示好,这艘商船甚至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前面的内容还提到过,波士顿的商人罗伯特·格雷,以及他所指挥的美国商船“哥伦比亚号”在年-年期间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环球探险,并到访中国和日本。
荷兰、英国乃至丹麦、瑞典这些欧洲国家在与亚洲国家进行贸易时,都会成立专门的“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这种垄断经营模式,与美国所倡导的自由贸易理念并不符合,因此美国并没有成立专门的“东印度公司”,而是让商人和资本自由开展与东方的贸易。
与中国的贸易对于新兴的美国来说十分重要。及至年,美国已经在中国的进口贸易中占比达到13.1%,出口贸易中占比达41.5%,两项数据都仅次于英国(英国这两项数据分别为84.5%和58.5%),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由于中国对西方商品缺乏兴趣,输入中国的商品中有相当部分是鸦片。
林则徐在广州所销毁的鸦片中有部分属于美国商人。与英国商人的鸦片产自印度不同的是,美国商人的鸦片采购至土耳其。鸦片所带来的暴利让几乎每个前往中国进行贸易的美国商人,都与这一贸易有着利益关系。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当时的美国还颇具理想主义气质,政府和国内舆论对商人参与鸦片贸易并不支持(事实上英国主流民意同样反感鸦片贸易),也并没有像英国那样提出对鸦片贸易提供军事保护。
在看到中国政府下达禁烟令后,美国转而明确反对鸦片贸易。这种态度的转变,一定程度也是希望中国和英国交恶的背景下渔翁得利,让自己得到更多与中国贸易的机会。年,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与大英帝国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出于这种心态美国并没有和英国人并肩战斗。然而在看到英国用军舰和大炮,迫使中国方面签订《南京条约》(年8月),并获得一系列贸易权力后,美国这边开始坐不住了。
此后美国迅速决定向中国派出使团,希望与中国参照中英模式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缔结贸易条约。最终双方于年在澳门的望厦村签署《望厦条约》,条约总得来说是参照南京条约。内容包括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享受治外法权,以及约定关税征收细则等等。由于比南京条约更细致,望厦条约成为后来其它欧洲国家与中国签订类似条约的范本。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望厦条约》无疑也是一份不平等条约。不过这份条约客观上并不是通过战争取得的。在中国人看来,这些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西方人都是非我族类的夷狄,如果不能主导与他们的关系,那么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将是“以夷制夷”。让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乃至更多西方国家,获得与英国同等的贸易条约,能够避免中国的对外贸易被英国一家所垄断。
黑船事件
虽然美国商人的贸易触角,一直都在利用一切机会向亚洲延伸,但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政府都是放任民间力量,自己去亚洲拓展贸易版图,力量尚弱的美国海军亦很难向那些在亚洲进行贸易的美国商人提供政治保护。基于历史和在中国的竞争关系,英、美两国商人的关系十分微妙,第二次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还在中国海域扣压过十五条美国商船。
不过绝大部分时候,两国商人都还是能和平共处的。有趣的是,美国商人非常羡慕英国海军能够对英国商人提供保护;而英国商人又很是羡慕,美国商人有不受政府限制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力。直至亚洲成长为美国最重要的贸易区之后,再不进行军事保护看起来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美国海军遂在年,建立了“东印度舰队”,以保护在亚洲的贸易利益。
东印度舰队初期只是对美国商船进行有限的保护,更多是在亚洲彰显国家的存在。并没有武装殖民的企图,包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军舰也是持中立和观望态度。英国人在美国人眼皮子底下,用炮舰打开中国贸易之门的做法,无疑对美国有所触动。中国的贸易之门已经被英国打开,而日本的贸易之门却还关闭着。与之前的中国一样,日本同样奉行闭关锁国的国策,只在长崎留有一个通关口岸。
紧接着发生的美墨战争,帮助美国成为了一个太平洋国家,也为美国打开日本的贸易之门提供了底气。在战争刚刚爆发的年,以及结束后的年,美国两次派出使者前往日本。将目标锁定在日本,除了觊觎日本市场以外还有一个现实的需求。天有不测风云,往来于中美航线上的美国商船不时会遭遇海难。美国需要一个中继点来营救在日本附近遇难的海员,以及为船只提供稳定补给。
转变并没有那么容易,当时主政的德川幕府断然拒绝美国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方面于年任命了新的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马休·佩里准将,并授权他全权代表美国出使日本。尽管佩里被要求不得直接动用武力,但用一个舰队司令做特使,本身就有武力威胁的意思。
日本的名义最高元首虽为天皇,但长期执掌朝政的却是德川幕府。天皇的宫殿位于京都,幕府则驻于时名“江户”的东京。美国人显然十分清楚日本是否开关的决定权在于幕府而不在于天皇。年5月,佩里率领四艘军舰由弗吉尼亚出发,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南中国海,先是抵达当时还属于中国属国的琉球,然后于7月8日出现在东京所在的“江户湾”(东京湾)。
太平洋岸线开发成熟还要花费不少时间,现下美国的商船、军舰想前往中国日本,还是要走这样一条看起来有点绕远的线路。日本方面肯定已经知道13年前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并且听闻过西人的船坚炮利。不过人就是这样,只有主政者亲身感受到威胁,才能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参考鸦片战争的案例,如果不是英国的军舰进抵北京的海上门户——天津,清王朝还不一定会那么快作出妥协。
19世纪中叶正是海军技术发生飞跃的年代。美国人富尔顿号于年在纽约试验成功的蒸汽驱动的船只,把人类带入了汽船时代,不过这一技术发展成熟还需要时日。早期装备在船上的蒸汽机,驱动的并不是螺旋浆而是安装在船体两侧“明轮”。一直年,英国方实验成功世界上第一艘螺旋浆驱动的船只。技术的成熟需要时间,明轮的驱动力又有限,因此不管是鸦片战争时的英国战舰,还是佩里带到日本的美国战舰,都是还是明轮+风帆的“蒸汽风帆战舰”。
明轮实际也是古典时代的产物,中国最起码在宋代就已经有利用人力驱动明轮行船的记录。当时谓之“车船”(老版“水浒”中有所展现)。中文将这一工业时代的产物统称为“轮船”,亦是来源于早期蒸汽船外侧那颇为显眼的明轮。此外由于中国海的气象较之地中海和大西洋要更为多变,中国人更习惯于使用能迅速降下的硬帆。相比之下,欧洲人则更愿意使用软帆,并在大航海时代出于适应不同气象的需要,将软帆系统设计得越来越复杂。
虽然层层叠叠的西洋帆,复杂程度要超过中国帆,但总体并未超出东方人的认知范围。同样明轮也不能让中国人感觉到技术上的代差,鸦片战争中参战的中国船,就有不少是用人力明轮驱动的。只有蒸汽机燃烧煤炭而冒出的滚滚黑烟,方能让处在自然经济时代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认识到这是来自异次元的怪物。
佩里应该是美国海军中最了解蒸汽轮船的人。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蒸汽船“富尔顿号”(年),就是在佩里担任造船厂厂长时研发成功的。佩里这次带到日本的四艘战舰中,有两艘正是被漆成黑色的蒸汽风帆战舰。这一历史事件遂被日本称之为“黑船来袭”。相较需要开战才能显示出真正威力的火炮,那些黑烟及其降帆后还能为船只提供强大驱动力的表演,更能从上到下震慑日本人。
日本开国
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二次感觉到,自己与海洋另一端的世界存在代差。上一次则是在年前为中国唐王朝所显示的强大力量所慑服,那次震撼让日本开启了全面改造日本的“大化改新”,并为现在世人看到的日本文化奠定了底色。
黑船所带来的震慑力,让德川幕府无力拒绝美国的要求。唯一能做的是希望美国方面给出时间,以向天皇汇报。这个要求很合理,于是双方约定次年春天签订正式条约。次年3月佩里再次带着由七艘战舰所组成的舰队访问日本,双方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时代。此后英、法、俄等国相继到来,依样本与日本签订开放条约,一如南京条约之后的情形一般。在与日本签订条约后,佩里还顺路代表美国与琉球签订了贸易协议。
美国海军在“黑船事件”中所展示的力量,帮助打开了日本的贸易之门。历史难以假设的是如果日本拒绝了美国的要求,会不会真的引发一场战争。事实上以美国当时的远洋实力来说,一定要打的话未必能够如愿。十三年后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证明美国的军力还难以支撑一场远征。
年,一艘美国商船在台湾东海岸搁浅。幸存的十三名船员被认为领地遭遇入侵的原住民排湾族猎头。按正常程序,美国希望中国政府出面解决问题。然而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传统,通常会将原边缘地带的原住民分为“生番”与“熟番”。对于保持原始渔猎习惯的“生番”,地方政府并无法实施有效统治,相应的也不认为自己应为生番的作为承担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东印度舰队派出两艘军舰运送余人规模的陆战队登陆台湾东南岸,试图自己给向美国政府纳税的商人们一个交待。很不幸,在不熟悉地形的情况下,登陆部队指挥官为原住民用火枪袭杀身亡,美军不得不终止行动退回船上。这场对台湾的远征以失败而告终(后来这一事件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与中国将《南京条约》的签订视为国耻不同的是,日本方面对“黑船来袭”事件却持着一种感恩心态。认为正是这次工业文明的展示,让日本能够反省自己,在亚洲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这种心态的差异,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日本的国门并不是被战争打开的;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强国梦,完成起来要曲折的多。最起码在年以前,外力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影响。
此后在经历过内部重整的“幕府战争”后,日本正式通过“明治维新”第二次走上了文明蜕变之路。而中国方面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真正意识到工业革命的力量,从而试图用“洋务运动”跟上世界潮流。于是乎中日两国几乎在相同的时间点,代表亚洲站在了工业化的赛道上。
“船大难调头”通常被被认为是中国落败的主因。宏观层面来看,“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原本诸侯割据的日本,因为这场改革而变得更加的中央集权;中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洋务运动的主力是那些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南方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这使得清王朝当时的改革,更多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性质,在中国内部形成了地方督抚坐大,不完全臣服于中央的分裂地缘政治结构。
这种分裂性在19、20世纪相交之际的“义和团运动”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由于不认同北京中央政府向列强开战的决定,主政中国东南的地方大员自行与各参战国达成和平协议,史称“东南互保”。这桩历史公案的是非功过,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得清的,但最起码证明一点,中国在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与国家凝聚力之间并不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旦硬实力性质的工业化,与软实力性质的国家凝聚力能够齐头并进的话,那么属于中国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夏威夷王国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距离美国的距离都有些过于遥远。从与亚洲进行贸易的需要来说,美国最好能在太平洋腹地拥有几处岛屿,作为商船和海军西行的基地。鉴于美国与亚洲同处北半球,这个范围还可以进一步缩小到赤道以北的北太平洋。美国对应的东北太平洋,与美国本土直接距离公里的夏威夷群岛是最符合这一战略需求的点位。
整个夏威夷群岛由8个主岛、个小型岛屿组成,总面积达平方公里,与中国的首都北京市的面积相当。纬度大体则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相当,整体属于亚热带与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尽管夏威夷群岛与新旧大陆,及至其它太平洋的距离都过于遥远,但它还是在公元8世纪初,被善于航海的波利尼西亚人发现。
作为太平洋三大群岛中位置最靠北,也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唯一位于北半球、且面积最大的群岛,夏威夷群岛的位置和体量不可能逃脱诸殖民帝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