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岁月勾勒出古城的凝练与厚重。登上米高的普西山,山顶那座金塔在霞光中熠熠生辉。举目俯瞰,古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湄公河与南康河偎依古城,温情相拥。无尽的椰子树、棕榈树、榕树将星星点点的低矮房舍点染于万绿丛中。不知是绿荫覆盖了古城,还是古城选择了绿阴。这座古城,今天以琅勃拉邦之名蜚声世界。
琅勃拉邦,位于湄公河畔群山环抱的谷地,距离首都万象大约有多公里,是老挝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历史名城。城中矗立着座有保存价值的古老建筑物,使踏行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多年来的历史。因此,早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是“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殖民者建造的传统建筑与老挝城市结构相融合的突出典范。它独特的镇区保存十分完美,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相互融合的关键阶段。”淳朴的民风,浓郁的佛教文明,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琅勃拉邦,无疑成为了老挝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今天,有更多的游人选择前往老挝这个古老国度的时候,琅勃拉邦往往是他们重要的动力。
王城佛都镌刻历史遗痕
琅勃拉邦,意为是“勃拉邦佛之都”。勃拉邦佛是一尊金佛,据传,它是公元13世纪柬埔寨国王将公主嫁给老挝国王时的嫁妆,这尊佛像一直作为王国的保护神,珍藏在市内一座古塔中。
琅勃拉邦是名副其实的佛都。今天,走在琅勃拉邦,到处可见历史悠久的寺庙,让人仿佛走进了一间大型博物馆。在众多寺庙中,较为著名的有香通寺。兴建于年的香通寺是老挝最美丽的寺院之一,它浓缩了琅勃拉邦古老的寺庙建筑风格,以其构筑别致、陈设堂皇以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镶嵌而闻名于世。寺院内8根粗大的支柱上用黄金刻着的图案,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后面金光闪闪的佛像和光轮覆盖的屋顶。寺院外面的后墙上镶嵌着栩栩如生的树的图案。
香通寺建成后,以精美的佛教壁画和三层重叠屋顶而成名。这里保存着老挝最后一代国王西萨旺·冯的遗骨,还有历代国王所使用的金碧辉煌的灵车。香通寺离普西山王宫不足1公里,因而这里还是举行最高仪式的地方,国王的婚礼和葬礼都在寺庙里举行,高僧的法事到王宫里去办。香通寺主建筑侧面看几乎只有陡峭的屋顶,占了总面积4/5,然而转到窄幅的正面,就会被精致的浮雕壁画所吸引,靠墙立着数尊佛像,相貌狰狞,神态灵动,栩栩如生。有庙自然离不开塔,寺庙供和尚修行居住,佛塔则供奉逝去高僧的舍利或象征。
今天,踏足香通寺的人们在这里久久流连的原因除了被它的万千色彩所吸引,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好好看看那棵树。树不是真的树,而是画在香通寺大殿后墙上的一幅巨型壁雕,主要描写的是释迦佛祖的往生故事。故事在佛教建筑中很常见,雕刻的手法也不算独特,树的枝叶上却镶嵌着玛瑙、琉璃及其它宝石,一到晚上就会熠熠生辉,足见这棵树在老挝人心目的位置。
事实上,矗立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座寺院都是独特的。除了香通寺中的“生命之树”马赛克墙,还有帕华寺中从未修复却色彩鲜艳的壁画,森苏加拉姆寺中精美的鎏金红色外墙,普西山下如神迹般的“佛祖脚印”,林林总总的精彩景观背后,是述说不尽的传说故事。
建于年的维崇寺,是琅勃拉邦最古老的寺院。著名的普拉邦佛像曾经两度存放在这座古寺,寺院中有一座高34米的大莲花佛塔,是年由当时的王后下令兴建的,佛塔内原藏的水晶佛和金佛像,现存放在王宫博物馆中。普拉巴斯努阿佛寺以存有一个3米长的“佛足迹”而闻名。“佛足迹”依稀露出的轮廓上有华贵的装饰,似是表明佛曾经来到过这里,留下了脚印,于是人们也对这座寺庙心生敬畏。作为东南亚保存得最完美的城市,琅勃拉邦城内的街道布局也保留了早期东南亚城市的雏形,古城分为不同小区,以寺庙为中心,命名也以寺庙名字为准。
普西山位于琅勃拉邦城中心,海拔米,寺庙位于山顶,其建筑风格与缅甸金塔类似。普西寺的“普西”意为“光辉祥瑞”,是一个古老的寺庙,初建于年,在重建,但仍保留着中世纪寺庙的氛围,珍藏着无数的艺术珍宝。沿着植被葱笼的山坡小路,迂回攀爬级石梯来到山顶,便可看到有着金色尖顶的普西塔,金塔在阳光映照之下熠熠生辉。山顶视野极佳,风景也异常美丽,能眺望到整个的琅勃拉邦城,以及壮阔秀美的循公河景色。
与普西山遥对的旧王宫位于嵋公河畔与西萨旺冯路之间,从普西山上可以一览无余。步入宫院,左边是一幢两层楼,内有原来国王招待国宾,布施高僧,举行庆典的大厅。宫院正中是一座尚保留某些古老建筑形制的尖顶屋宇或金殿,装饰美观,金碧辉煌,殿内墙上有两幅巨型壁画,边框是彩色玻璃镶嵌的图案,光艳夺目,壁画内容反映老挝人民朴素安祥的生活。殿内陈列的家俱多用名贵的抽木制作,乌光闪亮,有精美的镂刻花纹。与金殿相连的一座两层楼房是原国王和王后的寝宫及办公地点,也有华丽的装饰和摆设;金殿周围是王室官员办公和御林军居住的西式楼房。今日的琅勃拉邦王宫已经不是君主王权的象征,而是一座古都的历史陈迹。
古刹胜地铸就高棉典范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占巴塞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一处完好保留了多年的人类文化遗迹,占巴塞文化景观,以山顶至河岸为轴心,在方圆10公里的地方,整齐而有规划地建造了一系列庙宇、神殿和水利设施,完美表达了古代印度文明中天人关系的文化理念。此外,占巴塞文化景观还包括湄公河两岸的两座文化名城和普高山,体现了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以高棉帝国为代表的老挝文明成就。现今占巴塞是老挝西南部的一个省,它以原占巴塞王国首都占巴塞命名。湄公河流经该省,面积1.45万平方公里。这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河网密布,是老挝南部的鱼米之乡。历史上,占巴塞王国是老挝南部的一个王国,年从澜沧王国分裂而出。瓦普神庙是占巴塞文化景观内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古刹,老挝人把它与柬埔寨吴哥寺媲美,称为印度支那两大胜迹。追溯其起源,不得不提老挝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战役。
兴建于年的香通寺是老挝最美丽的寺院之一,它浓缩了琅勃拉邦古老的寺庙建筑风格,以其构筑别致、陈设堂皇以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镶嵌而闻名于世。寺院内8根粗大的支柱上用黄金刻着的图案,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后面金光闪闪的佛像和光轮覆盖的屋顶。寺院外面的后墙上镶嵌着栩栩如生的树的图案。
图为香通寺庙宇。
史书记载,年,老挝与泰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老挝的军队突破了泰国的重重防线,包围了泰国的要塞南市,不料泰国的南市要塞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老挝的军队久攻不下。经过几十天的抗衡,交战双方伤亡惨重,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老挝的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和泰国的那空伯罗女王看到胜负难决,于是举行和谈。最后决定双方各建一座佛塔,谁先完成,谁就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比赛的结果是泰国女王所建的塔于当年7月中旬完成,从而成为这场奇妙战争的胜利者;老挝的军队履约,立刻退出了泰国的领土,战争得以结束。之后不久,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去世,老挝人为纪念占巴塞披耶卡马塔王的爱国精神,决定把这未完成的塔建完,一年后这座老挝著名的佛教古刹终于建成。
瓦普庙老挝语意为“石庙”,是老挝著名的佛教古刹,也是7至12世纪高棉建筑早期阶段的典范。瓦普庙坐落在海拔米的普高山山腰,东北距占巴塞8公里。神庙规模宏大,建筑群从山腰向下伸展,长达数百米,全部由雕有各种图案的石块砌成。由于当初建造时工程未全部竣工,现除一座佛殿较为完整外,余皆为断壁残垣。佛殿建在被称为“圣屋之顶”的一块巨石下的两个石洞之间的平坡上,内外石壁均雕有美丽图像,内容有根据民间神话而描绘的哈努曼奋战群妖等故事的片断,雕刻精致瑰丽,造像细腻生动。佛殿内供奉佛像数尊,其中一尊颇为高大。在佛殿的第3层石级上,有一尊石像,为瓦普庙建造者占巴塞王披耶卡马塔之像。由佛殿下行,原有两座崔巍石宫,现已倾塌,但从遗迹的规模仍可想见其当年气势。庙院内有石人石兽,多已残缺,散落在蔓草荒木之中。石宫正南有一湖,东西长米,南北宽米,人们称为“圣湖”。湖心偏西建有水榭,有桥连通西岸。湖西端有3座殿堂废墟。
瓦普节是老挝的传统节日,据说这个节日就是为纪念瓦普庙的修建和技耶卡马塔王的功德而设。每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人们都要在瓦普庙内举行盛大的庙会,节日期间除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外,还有许多民间的娱乐活动如赛象赛马、斗牛斗鸡等。如果足够幸运,在当地仍能看到节日给当地人带来的狂欢!
月亮之城文明交相辉映
相较名闻世界的占巴塞文化景观而言,同样位于占巴塞省的波罗芬高原则显得低调得多。耸立在湄公河河谷的1米高处的波罗芬高原,是一个美丽的瓜状高地,上面遍布森林,河流、瀑布和咖啡种植园。其中,咖啡种植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彼时,法国人将法棍引进老挝的同时也引进了咖啡树。相比起越南和柬埔寨,法国在中南半岛北部这个温和的内陆小国所采取的殖民措施相对更加温和,出产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卡豆种的咖啡树被广泛种植,形成了壮观的种植园,老挝人负责管理和栽培这些树木并且生产咖啡,直至法国人离开。
在依靠咖啡种植拉动经济的新式农场旁边,高脚楼和长屋构建的村落依然大量存在,老族人和由北方低地迁移至此的傣族人是主体居民。度假村在波罗芬高原的丛林和瀑布之间被建立起来,与现代城市完全脱离,就如这个地区长久以来与政权统治的脱离一样。即使如吴哥王朝般强大的帝国,也只是征战到了占巴塞,却没有能力触及兀自生长的高原深处。数不清的瀑布在高山峡谷中奔流,一部分流向低地城市巴色。通过血管一样的蜿蜒溪水,波罗芬高原与湄公河取得了联系;一些不起眼的小巧寺庙散落在巴色的湄公河畔。在占巴塞没落之后,这里可能是最世俗化的老挝了;从这里往北,便是老挝佛国的世界。乘坐大巴车9个小时后,便可抵达另一座承载着佛教文明的城市—万象。
琅勃拉邦城内的旧王宫,现为博物馆
自16世纪中叶塞塔提腊国王从琅勃拉邦迁都于此后,万象一直是老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当地语里,“万象”的含义是“檀木之堡”。万象这个名称,是当地华侨对这座城市名称的音译,由于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这个名称便沿用下来。据说万象这个地方曾经生长着许多珍贵的檀木,其名称便由此得来。现在这个地方已很难见到檀木了,这是因为早在外国统治时期已被砍伐殆尽。在此之前,万象还曾有过一些其它的名称:如“永珍”,“永”是城市的意思,“珍”是庙宇的意思,合起来为“庙宇林立的城市”;再如“月亮之城”,这是因为古代的万象为一座半圆型城市,建筑物多呈白色或黄色,周围是翠竹林,远望如一弯新月。塔銮寺(或称皇塔寺),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市区东北约3公里处的塔銮广场。它是赛塔提腊国王统治时期在一古塔的基础上历时6年扩建而成;后屡经修缮,被视为老挝的国宝,保存至今。
塔銮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佛教建筑群,占地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四方形,灰砖结构,建筑风格独特。佛塔底座的设计是允许信徒们攀登上去的,每一层都有着通道和楼梯。塔体四周建有回廊,每边长91米,陈列一些古佛像和文物。四周几十米宽的草地外是方形围廊构成塔銮。塔銮西门外有赛塔提腊国王铜塑座像,南、北门外有南塔銮寺和北塔銮寺。塔銮已成为老挝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它的地理位置、社会地位和建筑艺术均是老挝人民值得骄傲的名胜古迹。在纪念佛教2周年之际,荷花状底座及顶端又以金铂修饰一新。每年11月中旬为老挝全国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塔銮节庙会。
位于万象市中心的凯旋门则是万象的标志性建筑,它远看像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但拱门基座却是典型的老挝寺庙雕刻和装饰,充满佛教色彩的精美雕刻,展示了老挝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街道旁,法式建筑和佛教寺庙诉说着悠久历史;河堤边,沐浴阳光的东南亚风景尽显悠闲;夜空下,橘黄灯光映照着拥挤的人流……文明古国老挝,依傍在湄公河畔,今天仍旧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标题书法/青未
邮局发行代码:82-联系+861067152转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文/张健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