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终于有所行动了,就在昨晚,欧洲央行郑重宣布下调利率25个基点,这标志着一场针对美元的盛大战役正式拉开帷幕,犹如诸侯们齐心协力讨伐巨鹿一般,全面开战!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的楚军是抵抗暴秦的主要力量,而其他诸侯的义军则起到了辅助的作用。然而,“去美元化”是中国长期以来的货币政策方向,但我们不能效仿项羽的行事方式。因此,我们一直在鼓励欧洲各国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类似于当年项羽的角色。
在亚洲金融危机25周年研讨会上,原中国央行戴相龙强调,鉴于美元作为美国本币和全球主要国际货币的双重身份所带来的风险,我国应深化中欧经贸合作,以稳固欧元的地位。同时,我们还应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的原则,审慎而稳健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戎评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让欧元成为反美元霸权的主力军,而人民币则需在后方稳扎稳打,逐步发展壮大。
在全球货币格局的较量中,中国确实可以参与推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的运动,但我们必须要明确,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谨慎行事,确保人民币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而不是急于求成,冒险成为众矢之的。
在秦楚两国争斗不休之际,刘邦却巧妙地抓住了这个时机,使自己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和壮大。这段纷争为刘邦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使他能够逐渐崭露头角,为日后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货币格局,让我想起了秦末时期群雄并起的局面。在国际交易和外汇储备这两个大舞台上,欧元无疑是仅次于美元的二号角色。欧元和美元之间,还积累着不少的历史恩怨。而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选择让欧元站出来,举起反对美元霸权的旗帜,那效果可能会出奇制胜,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这样还能让欧元在前面吸引火力,毕竟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嘛。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更安全的位置上,观察局势的发展,寻找更好的机会。
在欧元在国际支付份额中几乎与美元持平的关键时刻,中国提出了让欧元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大家请看这张图,年,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是39.92%,仅比欧元高出不到四个百分点。这表明欧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中国的这一提议无疑也反映了对欧元潜力的认可与期待。
近十几年来,由于大规模的灌溉工程耗费了数万亿美元,导致美元的价值大幅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交易者为了规避风险,纷纷开始增加使用欧元进行结算。因此,在年至年这段时间里,欧元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国际贸易的总交易量是持续增长的,这也意味着市场对用于国际交易结算的货币需求量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简单来说,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用于结算的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那时候,美联储已经开始了加息行动,市场上的美元逐渐变得紧张起来。因为美元供应减少了,但需求却不断攀升,这让交易者们感到压力山大。为了填补这个巨大的资金缺口,他们不得不积极寻找其他货币作为替代方案。毕竟,在货币市场上,总是需要找到一种平衡,让供需关系得以维持。
欧元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它在多个领域都表现出色:交易量位居第二,外汇储备也名列前茅,还是世界上第二大持有货币。更重要的是,它还得到了欧盟的坚定支持。如果欧洲央行能够把握住时机,不盲目跟风加息,那么欧元完全有可能轻松超越美元,成为第一大国际支付货币。这一前景令人充满期待,也充分展示了欧元的潜力和优势。
然而,俄乌之间的战火,尽管就在近邻,却让欧洲面临了诸多忧虑。一方面,地区安全形势的日益紧张,让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愈演愈烈。偏偏在这个时候,美元又宣布加息,这两大因素就像是催化剂,极有可能导致资本的大规模外流。面对这样的形势,欧洲若是选择不跟随加息,虽然可能在货币战上暂时取胜,但恐怕会牺牲掉更多的家底和稳定。
另一方面,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制裁战愈演愈烈,导致俄罗斯中断了与欧洲之间的常规能源合作。这一举措给欧洲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各方面成本不断攀升。无论是出行、制造还是日常生活所需的食物和能源,价格都在不断上涨。在加息之前,欧元区的通胀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2%,创下了历史新高。如果不及时采取加息措施,老百姓的生活将难以为继,日子会过得异常艰难。
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的领导人共同踏上了前往基辅的旅程。此次访问,三国领导人旨在加深与乌克兰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此次访问,三国领导人将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三国与乌克兰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双方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同时,他们也将就国际形势和地区安全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欧洲现在为何如此急于在美元之前降息呢?其实,通胀率回归到2%的水平只是表面现象,真正促使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长期的高息环境对于制造业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制造类企业在所有企业类型中往往背负着最高的负债率。这是因为,从最初的物料设备采购,到中间的招工组织生产,再到后期的仓储与销售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制造业的利润率却相对较低,这让许多工厂在运营过程中不得不依赖借贷来维持正常的生产活动。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员工数量众多的企业,其负债率往往更高,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和压力。
欧洲企业的平均负债率实际上并不算高,大约维持在53.3%的范围内。然而,当我们聚焦到其汽车产业这一核心支柱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五大车企的负债率都显著偏高,远远超过了行业的平均水平。具体来说,大众的负债率达到了75%,戴勒姆奔驰和宝马分别为70%和73%,标志雪铁龙则是72%,而菲亚特也高达71%。这样的高负债率确实令人咋舌,显示出这些车企在经营和资金方面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在降息之前,欧洲地区的贷款利率达到了4.89%,这个数字与制造业的平均利润几乎不相上下。虽然工厂的经营所得勉强能够应对原先的债务开销,但资金链条的稳固性却时刻受到威胁,仿佛随时都有断裂的风险。本土市场的高利息负担已经让欧洲车企倍感压力,而海外市场上,来自中国的竞争更是雪上加霜。这两年来,欧洲车企的经营状况可谓步履维艰,即便是财力雄厚的大型车企也只能勉强维持运营,想要有大的发展可谓难上加难。
在欧洲,许多中小型制造类企业都是以供应商的身份,与领先的汽车企业紧密相连。这些企业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高达36.8%,意味着几乎每三家制造业公司中,就有一家与汽车行业有着紧密的业务往来。这种联系的影响力之大,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主流汽车制造商现在面临着不少挑战,而那些与它们紧密相连、依赖其发展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们,日子恐怕就更加艰难了。这些小型企业或品牌,就像是被绑在大型车企这根绳子上的小蚂蚱,一旦大企业遇到困难,它们往往也会受到波及,甚至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所以,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仅头部车企需要努力应对各种挑战,那些与它们紧密相关的小企业也同样需要寻找出路,以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在年至年这三年间,欧洲五大车企的负债情况呈现出一种趋势: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其负债率相对保持稳定。特别是像汽车这样的重资产行业,与四年前相比,现在这些车企的负债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意味着,尽管市场环境可能有所波动,但这些大型车企在负债管理方面表现得相对稳健,能够维持相对恒定的负债水平。
以德国为例,在高息环境下,年德国竟然有高达17.6万家企业因经营困难而关门大吉。其中,那些因为成本飙升导致收入无法覆盖支出的工业企业,更是占据了倒闭企业的大半壁江山。到了今年1月,德国的企业倒闭趋势仍在继续,那些不得不走上破产程序的企业数量竟然比去年同期飙升了26.2%,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在欧洲央行还未作出降息决策之前,德国《世界报》于5月28日发表了一篇报道,揭示了德国工业正悄然走向衰退的严峻现实。该报道明确指出,目前,德国的建筑、化工、技术服务、机械制造、汽车制造以及电气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面临关闭的风险。欧洲各方对此已有深刻认识,中欧两国在汽车产业领域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这不仅仅是一场产业间的较量,更可能演变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质量水平最高的产业碰撞。
对于车企来说,如果是因为技术实力不如其他竞争对手,那或许只能忍气吞声,接受现实。然而,如果是因为资金短缺导致发展受阻,那欧洲央行无疑是难辞其咎的。资金是车企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因为资金问题而阻碍了车企的发展,那无疑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因此,欧洲央行在这方面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为车企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的情况是,美元似乎正处在一个岌岌可危的境地。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许多原本保持中立的国家开始担忧美国可能对他们使用金融手段作为武器。因此,这些国家纷纷开始推动去美元化的进程,以此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安全。实力稍弱的国家选择了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的方式,而实力更强的国家则进一步搭建了跨境支付系统,以更全面地推进去美元化。去年的金砖组织峰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标志着这一趋势开始得到更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