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忌食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01215/8498248.html
5月8日下午,第十二届东亚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暨第十五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分论坛1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各国汉语教学政策研究”在线举行。本次分论坛共有八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他们分别是来自北京大学的高子妍、中央民族大学的郭徐玉婷、陕西师范大学的贾鑫炎、澳门科技大学的刘宇萱、北京大学的郭青青、首都师范大学的赵屹清、北京语言大学的吴晓文,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文景。本次分论坛的点评嘉宾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蔡云凌副教授,级硕士生高子妍担任主持人,级硕士生赵美担任会议助理。
分论坛主题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的高子妍。她的研究是《线上汉语听力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以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为例》。研究以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线上听力班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线上汉语听力课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翻转课堂是一种较为适用线上听力教学的课堂模式。第一,在听力水平方面,实验组教学内容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第二,实验组课堂参与度、学生开口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第三,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更有获得感、焦虑情绪更少,教师也认为翻转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提问次数更多、有充足时间进行练习。同时也应注意,翻转课堂模式对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较高的要求。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郭徐玉婷,她报告了题为《整合播客资源的国际中文教学构想》的研究。论文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播客”为研究对象,对“播客”的内涵进行解读与阐释,在“播客”及“播客学习”等有关国内外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外不同学科中“播客”的具体所指、“播客”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等,界定了国际中文网络教学中的“播客”。之后,介绍和整理了现有播客资源,探讨了目前中文播客资源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设想建议:加强国别化播客资源建设;提升中文博客等国际中文教学资源质量等。
随后报告的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贾鑫炎,她的论文题目是《文化类节目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跟着书本去旅行为例》。当前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有越来越多的“新素材”“新媒体”被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与此同时,随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通过多方面的途径宣传中国文化,以此提高文化自信、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将文化类节目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等。研究以文化体验式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为研究对象,将《跟着书本去旅行》引入到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为传统的文化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鲜有趣的教学模式,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紧接着报告的是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刘宇萱,她汇报的研究是《论波兰外语教学政策对波兰汉语教学的影响》。随着中波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人文交流日益深化,在波汉语人才的需求随之递增,而目前现状暂时不能满足波兰对“汉语+”人才的需求。研究从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模式与新使命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阅读和人物访谈的方法,研究波兰外语教育政策,分析在波中文教育发展问题。文章认为在符合波兰外语教育政策下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完善水平等级制度,推动汉语作为高考认可的外语科目,扩大汉语影响力;2)加强对本体教师的培养,培养稳定的中方教师团队,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汉语教学;3)研发本土中文教材,丰富汉语文化活动。
之后报告的是来自北京大学的郭青青,她的论文题目为《后疫情时代下的线上国际中文教育理念与模式探究——以字理识字类汉字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为例》。汉字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索合理有效的线上教学模式是提高汉字教学效率的关键。研究首先梳理了现有的汉字微课,发现存在数量少、内容多、质量不齐等问题。然后以字理识字类汉字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为例开展研究,基于对字理识字类汉字微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制作了“木”字族系列微课样例并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了微课满意度和教学效果。研究初步证实,研究打造的字理识字类汉字微课教学模式有助于中高级水平汉语二语学习者增强汉字理据意识,有效扩大识字量;“汉字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则适用于后疫情时代下的线上国际中文教育,可以更高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第六位报告人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赵屹青,她报告的论文是《非洲中文专业培养标准及大纲研究——以埃塞俄比亚孔子学院为例》。埃塞尔比亚因其地缘特征以及非洲的政治地位,在东南部非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其“中文+职业教育”以及“中文师范专业”等特色孔院的发展定位对非洲中文专业的研究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研究通过对埃塞俄比亚两所孔子学院中文专业的培养标准入手,参考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指数,从现有培养文件以及成果数据综合分析。发现现有中文专业培养标准应该:立足“职业”;深化课程,把握学生职业规划;加强建设符合教学的“本土化”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着手推进。
随后报告的是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吴晓文,她的论文题目为《中文“语言角色”在日本的演进与特征》。中文在海外的语言角色从一个侧面反映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历史上,中文是日本的特殊语言,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以来,中文在日本的外语角色凸显,中文角色从“外事外语”进阶到“重要外语”。中文在日本的语言角色演进遵循一些规律:中文特殊语言角色与外语角色看似矛盾却形成互补,中文的特殊语言角色仍然体现于日本当今的语言生活中;中文在日本的语言角色演进形成先退阶再进阶的模式,与其他外语的语言地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中日实力对比关系的逆转是影响中文语言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反映出语言地位和国家实力呈正相关关系。
最后报告的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文景,她汇报的题目是《智慧教室环境中的汉语课堂互动行为分析》。本研究采用iFIAS对6节教学对象分别为瑞典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在线中文课进行行为编码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LSA解释课堂中的显著行为序列,分析课堂的互动行为比例和规律,发现不同学段的在线中文课各类互动行为的占比显著不同,儿童班中教师的权威更容易受到挑战,学生的情感需求突出,在回答问题时